DNA揭示长颈鹿实为4个物种,而非1个

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对这种长颈动物的保护策略

非洲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隐藏着一个秘密。一项基因分析表明,长颈鹿不是一个物种,而是 4 个独立的物种——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保护主义者保护这些动物的方式。

研究人员此前根据长颈鹿的毛色图案和栖息地将其分为几个亚种。然而,对它们基因的仔细检查表明,长颈鹿实际上应该分为在野外不杂交的四个不同谱系,研究人员在 9 月 8 日的《当代生物学》上报告。此前的基因研究表明,存在很少杂交的独立长颈鹿种群,但这是第一次检测到物种级别的差异,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遗传学家、该研究的资深作者阿克塞尔·扬克说。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他说。他指出,长颈鹿是高度迁徙、分布广泛的动物,如果它们有意愿,本应有很多机会在野外杂交:“百万美元的问题是,过去是什么将它们分开的?”扬克推测,河流或其他物理障碍使种群分离足够长的时间,从而产生了新的物种。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有关塑造当今世界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反刍动物的反刍

该研究追踪了 7 个特定基因序列的分布情况(选择这些基因是为了让研究人员测量基因多样性)——来自 190 只长颈鹿皮肤活检的核 DNA。他们还查看了这些动物的线粒体 DNA。这些序列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强烈暗示了不同的物种。扬克说,这四个物种中的每一个都彼此不同,就像棕熊(Ursus arctos)与北极熊(Ursus maritimus)一样。

研究人员建议用四个新名称取代当前的物种名称 Giraffa camelopardalis:南部长颈鹿(G. giraffa),主要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马赛长颈鹿(G. tippelskirchi),分布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和赞比亚;网纹长颈鹿(G. reticulata),主要分布在肯尼亚、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南部;以及北部长颈鹿(G. camelopardalis),分布在非洲中部和东部的零星地区。剩下的一个亚种是努比亚长颈鹿(G. camelopardalis camelopardalis),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和南苏丹。它是北部长颈鹿的一个独特亚种。

“这项研究很有说服力,”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保护生物学家乔治·阿马托说,他曾对非洲野生动物的遗传学进行过广泛研究。“我赞扬这项科学研究及其对我们理解非洲生物地理学的贡献。”

扬克说,这些发现对保护工作具有明显的意义:所有长颈鹿物种都必须受到保护,尤其要关注北部和网纹长颈鹿。这两种物种的数量都少于 10,000 只。根据长颈鹿保护基金会的说法,长颈鹿的总数已从 1990 年代后期的 140,000 多只减少到今天的 80,000 只以下,主要是因为栖息地丧失和狩猎。

寻找清晰

但将新发现应用于保护工作可能很困难。“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能够充分认识到基因组学在保护工作中的力量,”加拿大彼得伯勒特伦特大学的遗传学家亚伦·谢弗说。遗传学可以发现新的物种,但这种知识应该如何指导动物保护的决策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

阿马托注意到长颈鹿和非洲象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非洲象在 2010 年的一项研究提供遗传证据表明,它们实际上是两个物种之前,被归类为一个物种: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和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这一发现增加了对森林象的额外保护的呼声,森林象是两者中较为稀有的。

然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非洲象的评估将这些动物视为一个物种,原因是担心将它们分成两个物种会将森林象和草原象杂交种置于一种保护的边缘地带。

证据表明,许多美洲野牛(Bison bison)种群携带少量家牛 DNA,引发了人们对保护受污染牛群是否值得的担忧,因为它们并非完全野生的。阿马托和其他生物学家认为,这些动物仍然值得保护。“它们是生态功能性的野牛,”阿马托说。

他说,最新的研究是否会对长颈鹿保护产生任何影响仍有待观察。最直接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为繁殖目的而交易这些哺乳动物的动物园中:现在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不同的物种,动物园管理员应该更容易进行适当的配对。

早在以前就可能发现不同的长颈鹿物种,但这些动物在很大程度上被科学界忽视了。“长颈鹿在它们的栖息地相当普遍,它们也不是偷猎者的主要目标,”阿马托说。“它们是一种标志性的动物,但它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本文经许可转载,并于2016年9月8日首次发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