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与彼得·布朗的问答

一位已灭绝的矮人人类物种的发现者,反思了有生之年最令人震惊的古人类学发现之一

研究人员今天宣布,在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的梁布亚洞穴的挖掘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身高仅一米的人类物种,他们在1.3万年前才生活过。这种被称为弗洛勒斯人的人类,主要来自一个名为LB1的部分骨骼,其成年身体和大脑比例与更早的南方古猿(如露西)相当。然而,其他特征(包括与咀嚼和行走相关的特征)将其与我们自己的属Homo 对齐。在10月28日的《自然》杂志上描述这一发现时,澳大利亚阿米代尔新英格兰大学的彼得·布朗和他的同事们推测,弗洛勒斯人直立人的后裔。随着智人在3.5万年前到达东亚,而直立人的残余种群可能在附近的爪哇岛上持续存在,三种人类物种可能在不久前就同时存在于该地区。大众科学.com的编辑主任凯特·王就这一发现采访了布朗。下面是他们对话的节选和编辑后的文字记录。


凯特·王:你最初为什么要去弗洛勒斯?我猜你没料到会发现这样的东西。

彼得·布朗:弗洛勒斯的工作是由迈克·莫伍德发起的,他在我的部门(澳大利亚阿米代尔新英格兰大学)。他有一个项目,研究人类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和澳大利亚的进化和迁徙。他对弗洛勒斯岛上的梁布亚洞穴感兴趣,因为此前R.P.索乔诺(雅加达印度尼西亚考古中心)做过相关工作。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型岩石庇护所,显然有很深的沉积物。但之前的工作只关注了中石器时代的上层,没有人尝试挖掘到最底层。因此,迈克带着一个大型团队,以及索乔诺教授,回到了那里,挖掘到了基岩,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工具,并最终发现了这个人科动物的骨骼。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 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重大故事的未来。


凯特·王:东南亚各种人类化石的年代存在相当多的争议。你们是如何测定LB1的年代的?对于你们获得的年代,你们有多大的信心?

彼得·布朗:有一个由各年代测定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大型团队,包括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光释光测年、铀系测年、电子自旋共振,这些技术都被应用于该遗址。幸运的是,结果是一致的。在骨骼附近发现的碳大约有1.8万年的历史。在上面和下面都有光释光测定的年代,以及一系列其他年代也一直到沉积物的底部。它们似乎都是一致且分层良好的,所以你有一个从遗址底部大约9.4万年前(略有出入),到骨骼大约1.8万年前(也有一些出入)的范围。因此,我们对测年结果感到满意。

凯特·王:LB1的身体和大脑都非常小,和有记录的最小的南方古猿一样小。你有没有考虑过把它归入一个新属,而不仅仅是一个新种?

彼得·布朗:在最初给《自然》杂志的信中,我就是这么做的。但在进一步思考后,我被说服应该将其归入Homo属。在最初的检查中,我对它与早期[人科动物](如南方古猿)共享的特征印象深刻,但其他特征更像Homo。例如,南方古猿具有大的、突出的面部骨骼(特别是大的臼齿和前臼齿),而LB1的面部更类似于Homo属的成员。所以你有一个非常像人类的面孔,却有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大脑壳,其大脑大小对于黑猩猩来说都算小。观察其余的骨骼,它有我们认为是类人特征的组合,以及在一些南方古猿中发现的东西。我决定,一些与南方古猿的相似之处可能是由于身体尺寸小和运动的生物力学造成的,而不仅仅代表系统发育。换句话说,它不是位于亚洲的南方古猿。而其他方面,如颅骨拱顶中增厚的骨骼和大脑壳的形状,更像Homo属的成员,而不是南方古猿。因此,我出于各种原因否定了南方古猿,然后进行了权衡。当我们认为它最有可能是一个矮化的直立人的例子时,我倾向于将其归入Homo属,而不是创建一个新的属。

凯特·王:你怎么知道LB1不是一个异常的个体?

彼得·布朗:有小体型的正常现代人类,也有小体型的异常现代人类。小体型的正常现代人类,通常被称为俾格米人,身材矮小,但他们的大脑尺寸和头骨比例与他们周围的大体型人群相似。因此,很容易排除俾格米人的类比。我想,更难排除的是与异常的现代人类(如垂体侏儒或小头畸形侏儒)的类比,因为在那里你可以找到身材矮小、大脑尺寸也小的人。这些人中很少有人能真正成年,并且他们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具体取决于他们患有的特定综合征,遍布整个颅骨拱顶和其余的骨骼。在梁布亚没有发现这些特征。它有一组在各种早期人科动物中复制的明显的古老特征,而这些古老特征在任何有记录的异常人类中都没有发现。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来自该遗址的其他5或6个个体的遗骸,所以不仅仅是一个。现在存在着这些东西的种群,并且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特征。

凯特·王:人类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以身体尺寸和大脑尺寸的增加为特征的。你如何解释这种明显的逆转?

彼得·布朗:没有实际证据表明[在Homo中]有岛屿上的矮化现象。我们目前还没有在弗洛勒斯岛上发现[梁布亚人]矮化而来的任何推定的体型较大的祖先。有证据表明,弗洛勒斯岛在84万年前就有石器工具,这是几年前报道的。但从洞穴本身,我们只有这些身材矮小的人。所以有两种可能性。要么他们在另一个岛上矮化,然后以某种方式到达弗洛勒斯;要么他们可能是在弗洛勒斯岛上矮化的;或者,也许这个谱系有更长的历史(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代表了更早的迁徙,早于爪哇直立人进入亚洲的那部分地区。换句话说,更早地通过欧洲或任何地方从非洲迁徙出来。

看看当今世界各地小体型动物的分布,它们往往出现在热带雨林中。[编者注:小体型使动物能够更好地调节体温,并以较少的卡路里为生,而热带雨林的供应有限。]当然,这也是小体型人类倾向于被发现的地方。我们对弗洛勒斯的古环境还不太了解,但一切都表明它在更新世时期是茂密的雨林,并且可能一直都是茂密的雨林,直到农业人类到来并开始清除雨林。动物群也与那种环境相符。也许只是没有太多东西可吃。该岛只有大约1.4万平方公里,那里没有太多东西。因此,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作为他们适应热带雨林中[较少]卡路里的生活的一部分(也许还有体温调节),长期以来选择了较小的体型。可能还有其他可能性,但目前这对我来说似乎是最有可能的。

凯特·王:当LB1活着的时候,还有什么其他种类的动物生活在弗洛勒斯岛上?

彼得·布朗:动物群的分析仍在进行中,但沉积物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是这种矮小的剑齿象[一种已灭绝的象的亲戚]。它们往往是幼小的剑齿象,而幼小的剑齿象通常不会生活在洞穴中,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狩猎的结果。剑齿象在弗洛勒斯岛上经历了几个引入和矮化时期。它们以正常大小的剑齿象(有点像印度象的大小)进入,它们矮化,由于某种原因灭绝了——可能是构造活动、火山,我们真的不知道——然后随后又出现了大型剑齿象并矮化。我们不仅在梁布亚,而且在弗洛勒斯的其他沉积物中也反映了这些矮化事件。所以沉积物中有大量的幼年剑齿象,很少有成年剑齿象,也许[幼年剑齿象]更美味。还有科莫多巨蜥、另一种大型[巨蜥]、非常大的啮齿动物、蝙蝠、鸟类和其他一系列东西,其中一些自然发生在洞穴中。我想,人类活动的主要证据是剑齿象的遗骸。

凯特·王:你对弗洛勒斯人的雄性会是什么样子有什么预测吗?

彼得·布朗:我希望他们能找到一个,因为这将更确定[LB1]是女性。我相当确定她是一个女性,但这会更好。我怀疑他们有相当大的犬齿。我假设雄性的体型更大,肌肉更发达。你会期望它们有更坚实的眉脊和更大、更突出的面部骨骼。在身高方面,[雄性]可能比雌性高8%到10%。

凯特·王:LB1的发现极大地扩展了Homo属中已知的变异范围。你认为这是否会迫使一些研究人员重新思考更早的家族树中,关于非洲属,如肯尼亚人傍人的情况?鉴于这一发现,这些属是否可以更好地归入南方古猿之下?

PB: 我认为情况很可能是这样。我的研究领域有趣之处在于,它的价值取决于下一个发现,而过去十年这个广阔领域最突出的特点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化石和越来越大的变异。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梁布亚发现的材料相当一致,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变异,这与你对一个本地种群的预期一致。但我认为,考虑到梁布亚与诸如德马尼西[来自格鲁吉亚的直立人]和爪哇[直立人]等之间的差异,人们将不得不更多地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变异。我怀疑,这些亚洲遗址——而且我们预计会发现更多——将开始把非洲的发现放在一个更好的背景下。

KW: 古人类学家往往对人类家谱的繁茂程度或整洁程度存在分歧。你如何看待它?

PB: 我对家谱的看法每天都在变化,就像每个人的看法一样。我刚接受教育时,倾向于一个相当简单的家谱,但当时周围的化石并不多。但我现在更愿意接受一个更复杂的家谱。这对于梁布亚的发现来说很重要,因为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归入一个新物种,并让家谱更加繁茂。你可以把侏儒的例子归入新的属,或者只是创造新的物种,动物学家会采取这两种方法。但总的来说,似乎更明智的做法是保留在人属(Homo)之内。

KW: 我现在想谈谈梁布亚人当时在做什么。你有证据表明他们在制作用于镶嵌的尖状器、刀片和细石叶。这个工具包与直立人的工具包相比如何?

PB: 它与以往发现的直立人的任何东西都截然不同。除了这个小型的、小脑容量的生物存活到 14,000 或 18,000 年前之外,它与这些石器工具的联系是该遗址的另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这是评论家会非常仔细地审视的问题,因为存在三种可能性。要么是智人(没有[化石]证据)在制造这些石器工具;要么是这个小型[人族]以某种方式从智人那里学会了制造石器工具;要么是它实际上在自己制造工具。我认为是它自己制造的石器工具。我们发现相同的工具从 94,000 年前一直到 18,000 或 14,000 年前——技术没有变化,材料没有变化,从底部到发现骨骼的地方都保持一致。因此,根据证据,这种联系似乎相当清晰。也许最终会在梁布亚出现其他东西,但目前什么也没有。我们发现唯一与石器工具有关的[人族]就是这个小东西。

现在,这些石器工具与智人在地球各个地方制造的工具一致,但它们与直立人在任何地方制造的工具都大相径庭。直立人根本不制造这样的工具。当然,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直立人和石器工具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这些工具也不同于周口店直立人[在中国]的工具,至少在大部分地层中是这样。所以这些石器工具令人惊讶,它们肯定不是你所预料的。但工具和骨骼材料之间的联系似乎相当清晰。

KW: 很明显,你很惊讶地发现一个小脑容量的人族在制造类似于大脑容量智人的工具。这告诉我们关于智力方面的大脑大小的重要性什么?大脑大小相对于身体大小重要,还是绝对大脑大小重要?

PB: 我认为大脑大小与身体大小有关很重要,因为大脑必须控制身体。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大脑的连接方式,信息在大脑中如何传递。我们无法从任何[人族]化石中获得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从内铸模和 CAT 扫描等中获得大脑的大概形态,但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大脑是如何连接的。在我看来,[就梁布亚而言]——如果它是工具制造者,而我相信它就是——它与其他一些[人族]之间的重要区别,与其说是在大脑大小/身体大小的关系上,不如说是在大脑的连接方式上。

KW: 你认为弗洛里斯人或其他尚未发现的矮小人类物种是否有可能在基因上对当今生活在世界这一地区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小身材人群做出贡献?

PB: 在美拉尼西亚和新几内亚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岛屿上生活着小身材的人,但他们只是小型现代人。颅腔和骨骼的所有特征都反映出他们只是小型现代人。我们从基因证据和考古证据中了解到他们何时到达那里以及他们从哪里来到相当精确的程度。我根本看不出他们与梁布亚人有任何关系。

KW: 弗洛雷斯周围的水域有多深?

PB: 这些海峡非常非常深——远超过 100 米。该地区的最大海平面下降约为 80 至 100 米,但其中一些海峡比这深得多。关于这些人有趣的事情之一是他们是如何到达弗洛雷斯的。我们知道,像大象这样的剑齿象可以游很远的距离。大象偶尔会在离海岸五到十公里的地方被发现,而弗洛雷斯离科莫多岛并不远,科莫多岛离链条中的其他岛屿也不远。所以你很容易想到大象的亲戚在这里游来游去。但是,这些岛屿之间的一些水流非常非常强,特别是在弗洛雷斯和科莫多岛之间,以及科莫多岛和其他岛屿之间。问题是[早期人类]是否使用了水运工具,这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还是故意的过程,或者事实上是否是构造活动意味着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存在一个今天不存在的陆桥。目前没有陆桥的证据,但你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KW: 这真的很有意思,特别是如果你在 84 万年前就在弗洛雷斯岛上有人,这是来自其他遗址的考古遗迹所表明的。

PB: 是的。爪哇岛没问题,它与印度尼西亚大陆相连。但根据目前的证据,这些小岛从来没有。

KW: 当然,到了 LB1 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完善的语言和口头传统。与像 LB1 这样的人类和其他未知的岛屿形态的相遇,是否可能是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涉及非常矮小的人和非常高大的人的神话的来源?

PB: 你选择一个国家,就会发现那里要么有大型的大脚怪和雪人,要么有小型的小妖精和尤维人,这取决于你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在弗洛雷斯,有一种神话般的类人动物叫埃布戈戈,它以身材矮小、口齿不清和不寻常的双足步态而闻名。每个国家似乎都有关于这些事物的神话。我们在世界各地挖掘了很多遗址,但从未发现它们。但去年九月,我们发现了 LB1,所以,惊喜,惊喜。在 [弗洛里斯人] 和智人之间肯定有一些时间重叠。但就口头历史和种族记忆等而言,那仍然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我不知道人们是否在思考这些事情,因为在某个时候,有人确实挖掘或发现了某种小而意想不到的东西的遗骸。但时间段似乎太长了——它们不像在岩石艺术或任何其他东西中被描绘出来。这并不是说没有一些依据。但我会感到惊讶。我只是认为人类有惊人的想象力,他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并为他们半看到或可能看到的东西创造各种各样的解释。而匆匆一瞥似乎比它实际应该的意义更大。

Kate Wong is an award-winning science writer and senior editor at 大众科学 focused on evolution, ecology,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paleontology and animal behavior. She is fascinated by human origins, which she has covered for more than 25 years. Recently she has become obsessed with birds. Her reporting has taken her to caves in France and Croatia that Neandertals once called home, to the shores of Kenya's Lake Turkana in search of the oldest stone tools in the world, to Madagascar on an expedition to unearth ancient mammals and dinosaurs, to the icy waters of Antarctica, where humpback whales feast on krill, and on a "Big Day" race around the state of Connecticut to find as many bird species as possible in 24 hours. Kate is co-author, with Donald Johanson, of Lucy's Legacy: The Quest for Human Origins. She hold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zo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Follow Wong on X (formerly Twitter) @katewong

More by Kate Wong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