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于10月30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研究发现,尘土可能导致了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出现的致命的恐龙灭绝全球寒冬。
由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塞姆·伯克·塞内尔领导的一个地球科学家团队,重新调查了形成墨西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撞击事件的后果——这次撞击导致非鸟类恐龙和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的灭绝。
研究人员查看了在当今的北达科他州灭绝事件时期形成的保存完好的岩石样本。这类岩石含有地球科学家用来标记地球历史上从白垩纪到古近纪转变的痕迹。他们查看了样本中硫、烟尘和被称为硅酸盐的矿物质的含量,发现样本中含有比预期更多的细小硅酸盐尘埃颗粒——直径范围约为0.8至8.0微米。
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继续有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塞内尔的团队认为,小行星撞击扬起了这些微小颗粒云,遮蔽了太阳,并可能阻止植物在撞击后长达两年的时间内进行光合作用。结果,植被会死亡,导致包括一些恐龙在内的许多草食性物种饥饿。这可能有助于引发一场灾难性的大规模灭绝事件。
该团队的模型表明,尘土可能在大气中停留长达15年。在此期间,全球气温可能会下降多达15°C。
塞内尔说:“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是什么导致了全球降温或光合作用的丧失,以便增进我们对希克苏鲁伯撞击之后的确切杀戮机制的理解。” “这是古气候模拟首次指出光合作用活动受到抑制长达两年,以及尘土引发的撞击冬季持续15-20年。”
本文经许可转载,并于2023年10月30日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