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还是只是相似场景?:研究发现似曾相识感源于相似场景

场景熟悉感的错位可能为似曾相识现象提供了一种非迷信的解释。这一知识也可能应用于记忆障碍患者的治疗。

似曾相识——那种仿佛之前经历过某种情境的神秘感觉——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难以解释。现在,首个利用虚拟现实在实验室中模拟这种现象的研究正在帮助揭开这种神秘幻觉的面纱,揭示场景的布局可以触发它。

先前关于似曾相识的研究表明,这种奇异的感觉最常与地点有关。因此,科林斯堡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妮·克莱里和她的同事们想看看,在虚拟现实中建模的空间是否可以在实验中复制这种引人注目的体验。

科学家们让大学生佩戴头戴式视频显示器,让他们沉浸在一个名为“似曾相识城”的结构村庄的3D虚拟现实描绘中,这是克莱里设计的。这个地点是用游戏《模拟人生2》创建的,包含了128个场景,这些场景被分成对,秘密地在网格上的相同位置放置了椅子和艺术品等物体,以创建相同的空间布局。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研究人员发现,当新场景在空间布局方面与先前体验过的场景非常相似,但又没有相似到人们有意识地认出这种相似性时,最常发生似曾相识。例如,一个虚拟现实博物馆场景可能看起来很熟悉,因为它与早期的庭院场景具有相同的配置——博物馆中央雕像相对于长凳和地毯的位置与庭院中央盆栽植物相对于灌木和植物的位置相同。

克莱里说:“伴随似曾相识而来的那种令人震惊的感觉,原因之一可能是新奇感和同时产生的陈旧感之间的对比——不熟悉的事物不应该也感到熟悉。”“与记忆中的情景相似的情况可能特别适合产生那种同时识别新奇事物和熟悉感的情况。”克莱里和她的同事在《意识与认知》杂志的六月刊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克莱里指出,关于似曾相识感的起源还有许多其他理论,这些理论都不是相互排斥的。例如,不是场景的布局引发了似曾相识感,而是在一个原本新颖的场景中,一个单一的熟悉元素可能会产生这种感觉。她说:“事实上,我们目前正在进行另一项虚拟现实研究,我们在其中调查并找到了对这一假设的支持。”另一种可能性可能在于,当一个人第一次体验一个场景时是否分心,这使得回忆起任何细节都更加困难。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加以后出现似曾相识感的可能性,因为更多种类的场景可能与这种模糊的记忆相匹配。

迈阿密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贝内特·施瓦茨说:“似曾相识一直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现象——我们都经历过,但一直很难在实验室中将其分离出来。克莱里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在实验室中持续引发似曾相识感的方法,以便我们能够揭示其背后的机制。”施瓦茨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至于克莱里和她的同事分析的感觉是否是真正的似曾相识感,施瓦茨观察到,“这是一个惊人的类似物”。例如,他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在参观一座城堡时经历了似曾相识感。在参观结束时,他看到了五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的照片,这部电影的部分场景是在这座城堡拍摄的。“因此,我在电影中看到了这座城堡,但我无法回忆起可以让我解决似曾相识感的具体细节,直到我在礼品店看到了照片,”施瓦茨回忆道。“我从其他人那里听到了许多类似的故事。所以,是的,我认为克莱里博士的方法捕捉到了关于似曾相识感的一些非常真实的东西,并且可以立即应用于任何对似曾相识感的合理解释——也就是说,那些不涉及‘黑客帝国中的故障’的解释。”

这种错位熟悉感的想法不仅有助于为似曾相识感提供一种非迷信的解释,而且还可以帮助治疗记忆障碍患者。

克莱里说:“我们的发现表明,当人们无法从记忆中检索出某些东西时,尽管未能访问负责这种感觉的记忆,他们通常仍然可以对自己的记忆有一种感觉。”“记忆检索受损的人可能会从关于如何依赖熟悉感或直觉的训练中受益。”

即使对于没有记忆障碍的人来说,更好地理解熟悉感和直觉也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克莱里观察到,“斯蒂格·拉森在他的书《龙纹身的女孩》中写到,主角在研究相册时一直有一种直觉”,并指出角色布隆维斯特无法确定这组照片中是什么引起了这种感觉,即那里有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有助于他解决他正在处理的案件。“这说明了理解这种熟悉感是如何运作的,可能对每个人都有好处,无论是否有记忆障碍,”克莱里断言。

虚拟现实也可能帮助科学家研究其他似乎与似曾相识感相关的奇怪幻觉。对于似曾听闻感,即感觉以前听过某些东西,可以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加入声音。对于未曾见过感——对应该熟悉的事物产生新奇感——一些专家推测,这种感觉是记忆“过度饱和”的结果,“例如,当你盯着一个词太久时,它开始看起来不像一个词,”克莱里说。“也许可以通过让人们反复体验相同的场景,在虚拟现实中研究这个想法。”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众科学.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