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能机器能否拥有自身创造物的权利?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经济进步至关重要

以下文章经许可转载自The Conversation,这是一个报道最新研究的在线出版物。

知识产权可能是创造物的法律术语,包括文学或艺术作品,但它也具有内在的人性。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只有人类才能够拥有充分意义上的智能,而知识产权的概念旨在保护这种人类智能的产物。 这反映在许多知识产权法律中。 例如,美国版权局谈到“智力劳动的成果”,并登记原创作品的著作权,“前提是该作品是由人类创造的”。

但是,如果一件艺术品、音乐、文学、摄影或其他产品根本不是由人类思维创造的,而是由嵌入人工智能(AI)的机器创造的呢?

去年,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法官接受了一种观点,即来自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猕猴没有资格主张对其拍摄的“自拍照”的版权。 此案发生在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大卫·斯莱特首次声称维基百科使用这张照片(猴子在他相机无人看管时拍摄的)侵犯了版权之后。 然后有人对他提起诉讼,认为侵犯猴子版权的是斯莱特。 但是,最终,法官驳回了该主张。

智能与知识产权

为什么知识产权主要以人类为中心? 存在许多哲学和其他原因来解释这一点。 例如,约翰·洛克在他 17 世纪关于自然权利的著作中认为,人们应该对其生产的成果及其劳动成果享有自然权利,这符合共同利益。 还有许多不同的经济原理。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经济进步至关重要。 如果智力成果不受保护,那么这可能会打消人们制造市场所依赖的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人类进步最终将受到影响。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于“智能”价值的问题。 许多东西都依赖于这种宝贵的能力,包括进步。 它应该作为一种价值本身受到保护,这确实是知识产权的理由之一。 因此,也许为了保护我们赋予智能的重要性,承认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也应该能够拥有版权是正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十年,这类机器取得了许多进步。 在 1970 年代,英国艺术家哈罗德·科恩撰写了关于“机器生成艺术”的文章,并开发了软件 AARON,该软件可以生成引人注目的抽象图像。

IBM Watson 除此之外,还可以解码自然语言以回答问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员伊戈尔·莫达奇创建了一种算法,该算法将使机器人能够学习并找出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法

但是,尽管称其为“智能”,但许多人不愿意接受人工智能机器可以拥有知识产权的观点。 另一方面的论点是,知识产权不仅仅旨在保护智能本身。 它的目的是维护一种特定形式的智能——即人类的智能,这长期以来在各个社会都是如此

这一方的人们认为,智能机器所做的只是执行程序或算法,而程序或算法最终是由人类程序员编写的。 因此,后者应该被赋予由此产生的任何知识产权。

未来的智能创造者

这样,人类就为人工智能系统的产品邀功——毕竟是他们构建了这些系统。 但是,这种论点是否站得住脚,尤其是在未来? 智能本身的价值又如何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众多决定因素之一很可能是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人们对智能的重视程度。

在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将变得更像人类——更具学习能力、更复杂、更擅长生成复杂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它们将更擅长做出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决策。 因此,您可能会争辩说,如果我们想保护智能的价值,我们就必须承认人工智能有能力拥有知识产权。 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破坏智能本身的观念。

欧盟已经承认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和机器人未来将具有的重要性,并呼吁考虑制定机器人民法规则。 知识产权可能由此产生,特别是考虑到欧洲议会的决议承认需要“机器人的特定法律地位”。

让我们不要忘记,机器已经变得越来越像人类,包括人形机器人索菲亚,她在成为沙特阿拉伯公民后,说她想要一个孩子,并说家庭非常重要。 似乎很明显,虽然机器可能还无法执行知识产权(尚未),但任何低于此标准的做法都可能构成对我们赋予智能本身价值的侵犯。

本文最初发表于The Conversation。 阅读原文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