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是唐纳德·特朗普最喜欢的口头禅。自选举以来,总统在推特上发布了大约180条推文,谴责从对他提出的性侵犯指控,到俄罗斯勾结调查,再到他每天看电视长达八个小时的报道。特朗普可能只是将“假新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诋毁他不喜欢的报道,但有证据表明,真正的假新闻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举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互联网媒体公司Buzzfeed的一项分析显示,在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的最后三个月里,20个最受欢迎的虚假选举报道在Facebook上的互动量(分享、点赞和评论)比20个最受欢迎的真实报道多出约130万次。最受欢迎的虚假报道是“教皇弗朗西斯震惊世界,支持唐纳德·特朗普竞选总统”。
即使在被揭穿后,虚假新闻也会扭曲人们的信念。例如,像关于教皇支持特朗普的故事被反复重复后,可能会在一位政治候选人周围营造一种光环,即使在故事被曝光为虚假之后,这种光环也会持续存在。最近发表在《智力》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有些人可能特别难以拒绝错误信息。在被要求对一个虚构人物的一系列性格特征进行评分时,那些在认知能力测试中得分较低的人,即使在被明确告知信息是虚假的情况下,仍然会受到关于该人物的有害信息的影响。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它确定了可能是对虚假新闻易感性的主要风险因素。
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乔纳斯·德·基尔斯梅克和阿恩·鲁茨首先让400多名受试者参加了一项性格测试。然后,他们将每个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两种条件之一。在实验条件下,受试者阅读了一位名叫娜塔莉的年轻女性的传记描述。传记解释说,娜塔莉是当地医院的一名护士,“因从医院偷窃毒品而被捕;她已经偷窃毒品两年,并在街上出售以购买名牌服装。”然后,受试者对娜塔莉的信任度和真诚度等特质进行了评分,之后他们参加了认知能力测试。最后,受试者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一条信息,明确说明关于娜塔莉偷窃毒品并被捕的信息是不真实的,然后再次对她的相同特质进行评分。对照条件是相同的,只是受试者没有得到包含虚假信息的段落,并且只对娜塔莉进行了一次评分。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实验条件下的受试者最初对娜塔莉的评价比对照条件下的受试者负面得多。考虑到他们刚刚得知她是一个小偷和毒贩,这并不奇怪。有趣的问题是,认知能力是否会预测态度调整——也就是说,实验条件下的受试者在被告知这些信息是虚假的之后,会对娜塔莉的评价变得更加积极。事实确实如此:认知能力高的受试者比认知能力低的受试者更多地调整了他们的评分。认知能力较低的受试者更难摆脱他们对娜塔莉的负面第一印象。即使研究人员在统计上控制了受试者的开放性(他们在错误时改变主意的意愿)和右翼威权主义(他们对他人的不容忍),以及性格测试的评估结果,也是如此。因此,即使一个人是思想开放和宽容的,低水平的认知能力也会使他们在第二次评价娜塔莉时面临不公正的严厉评价的风险。
对这一发现的一种可能解释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即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反映了他们调节工作记忆内容的能力——他们处理信息的“心理工作空间”。认知心理学家林恩·哈舍和罗斯·扎克斯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心理混乱”。换句话说,有些人不太能够从他们的工作记忆中丢弃(或“抑制”)不再与手头任务相关的信息——或者,就像娜塔莉的案例一样,已被证伪的信息。关于认知衰老的研究表明,在成年期,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着下降,这表明老年人也可能特别容易受到虚假新闻的影响。认知能力可能预测对虚假新闻的易感性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与教育高度相关。通过教育,人们可能会发展出元认知技能——监控和调节自己思维的策略,这些策略可以用来对抗错误信息的影响。
与此同时,其他研究正在揭示错误信息影响的潜在机制。重复一个虚假的主张会增加其可信度,使其带有斯蒂芬·科尔伯特所说的“真实感”。这种现象被称为真相错觉效应,哈舍和她的同事在实验室中首次证明了这一点。在连续三天中,受试者听取了听起来合理的陈述,并对他们认为是否属实的陈述进行了评分。一半的陈述实际上是真的,例如澳大利亚的面积大约等于美国大陆,而另一半是假的,例如扎卡里·泰勒是第一位在任上去世的总统(是威廉·亨利·哈里森)。有些陈述在几天内重复出现,而另一些则只出现一次。结果表明,重复出现的陈述的平均真实性评分逐日增加,而非重复出现的陈述的平均真实性评分保持不变,这表明受试者将熟悉感误认为是真实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了解真相也不一定能防止真相错觉。在2015年发表在《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上的一项研究中,莉萨·法齐奥和她的同事要求受试者对一组陈述的有趣程度进行评分。按照哈舍和同事的程序,一些陈述是真的,而另一些是假的。然后,受试者在一个六分制量表上对第二组陈述的真实性进行评分,从绝对虚假到绝对真实。一些陈述是从第一组重复出现的,而另一些是新的。最后,受试者参加了一项知识测试,其中包括基于陈述的问题。结果表明,重复增加了受试者对虚假陈述真实性的感知,即使对于他们知道是虚假的陈述也是如此。例如,即使受试者在知识测试中正确回答了太平洋的问题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什么?,如果重复出现虚假陈述大西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他们仍然倾向于给其更高的真实性评分。当通过重复使某个主张感到熟悉时,受试者在评估该主张的真实性时会忽略参考自己的知识库。
这些研究增加了对虚假新闻问题的科学理解,这为解决该问题的循证方法奠定了基础。从对真相错觉效应的研究中得出的一个建议是,要充当自己的事实核查员。如果您确信某个主张是真实的,请问自己为什么。是因为您有可信的证据表明该主张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因为您反复遇到过该主张?还要问问自己是否知道任何反驳该主张的证据。(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您确实知道。)可以通过公益广告来推广这种类型的建议,这些广告已被证明在诸如让人们减少乱扔垃圾和增加回收利用方面有效。就其本身而言,关于对虚假新闻易感性的个体差异的研究,例如德·基尔斯梅克和鲁茨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那些特别需要通过这种类型的信息宣传活动来接触的人群。
在更一般的层面上,这项研究强调了虚假新闻对民主社会构成的威胁。使用虚假新闻作为宣传的目的是使人们以他们原本不会的方式思考和行动——例如,持有与压倒性的科学共识相矛盾的观点。当这种邪恶的目的实现时,公民不再有能力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在民主的逻辑中,这不仅对公民不利,而且对社会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