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2004年9月3日,一颗重达近百万公斤的小行星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解体,释放出相当于核弹的能量。卫星近距离观察了这次爆炸,使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研究由此产生的云层。
当流星体与我们地球大气层接触时分解成微小碎片,它们会留下可见的尾迹,观察者可以欣赏到“流星”和流星雨。(图像是一位艺术家对中型流星的诠释。)根据理论,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颗粒只有几个纳米宽。澳大利亚南极分部的安德鲁·克莱科修克和他的同事利用来自轨道卫星的红外和光传感器读数,分析了2004年9月事件产生的流星烟雾的成分。他们发现,许多碎片实际上比预期的要大得多,测量宽度可达20微米。
作者认为,如果进一步调查发现最新结果具有代表性,那么这可能会对科学家们理解地球气候产生影响。由于粒径在 0.05 到 1 微米之间的气溶胶颗粒可以有效地散射光和辐射,并催化大气反应,因此流星尘埃(会在大气中停留数周到数月)可能在气候强迫和臭氧损耗中发挥比以前认为的更大的作用。一份详细介绍这些发现的报告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