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可能在复活节周末坠落地球

这艘翻滚的航天器的不受控再入可能类似于1979年美国宇航局天空实验室的再入

美国宇航局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如图所示于1974年在轨道上运行,最终于1979年坠落地球,碎片散落在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中国的天宫一号空间站是否也会将碎片散落在地球表面?

据预测,中国的天宫一号空间站将在复活节周末的某个时候进入地球大气层,但其再入的确切位置仍然是一个谜。它不受控制地坠落地球与1979年天空实验室空间站的末期有一些相似之处;天空实验室的一些碎片散落在澳大利亚农村地区。

欧洲航天局(ESA)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空间碎片办公室发布了天宫一号的预测,称3月30日至4月2日的时间窗口“高度可变”,并且无法确定空间站坠落地球的确切位置。但是,根据其目前的轨道倾角,该空间站将在北纬43度和南纬43度之间的某个位置再入。

该机构官员在一份声明中说:“可以排除这些纬度之上或之下的区域。欧洲航天局永远不可能做出精确的时间/地点预测。”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天空实验室的末期

天空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空间站。它在1973年至1979年间绕地球运行。天空实验室的第一个乘员组在发射过程中流星体防护罩被撕裂后,不得不对空间站进行紧急维修,但该空间站被证明是成功的。它接待了三个太空乘员组,他们的成员进行了科学实验,其中包括一组宇航员,他们在空间站停留了当时创纪录的84天。

美国宇航局的一些人希望天空实验室能在太空中停留更长时间。据《连线》报道,大约在1980年,美国宇航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的一组工程师建议使用航天飞机来提升轨道复合体,据《连线》报道。在翻新该复合体并添加一个额外的太空实验室模块后,宇航员将在空间站(比航天飞机宽敞得多)进行实验。这将使天空实验室飞行到大约1990年。然而,据《连线》报道,航天飞机直到1981年4月才飞行,这使得该选择不可能实现。

由于该空间站无论如何都要坠落地球,美国宇航局选择尽可能控制天空实验室的再入。该机构仍然可以在再入之前与空间站进行通信和指挥,它将天空实验室瞄准在南非开普敦东南偏南约810英里(1300公里)的位置。然而,天空实验室解体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其一部分坠落在澳大利亚珀斯以东。

天空实验室的末期引发了全世界的反应,从兜售讽刺性 T 恤的商家到寻求领导人保证他们不会受到伤害的普通公民。1979年,《时代》杂志写道即将到来的事件:“因此,经过一系列误判,人们将看到人类在太空中最自豪的成就,即登月十周年。”

天空实验室的相似之处?

天宫一号的质量比天空实验室小得多。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它于2011年发射,并被中国宇航员(中国宇航员)访问过两次。它的质量约为9.4吨(8.5公吨),而天空实验室的质量约为100吨。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的美国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在2017年10月接受《国家地理》采访时,他预计只有少数小块中国空间站会到达地表。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代表在2017年5月向联合国发表的一份声明中也表示,天宫一号对地球居民的威胁很小。“根据已进行的计算和分析,天宫一号的大部分结构部件将在再入过程中通过燃烧被摧毁。危及和损害航空和地面活动的可能性非常低,”声明中写道。

中国还补充说,它将提供“对其[天宫一号]再入的及时预测”,并将通过新闻媒体和联合国传播信息。但是,由于天宫一号于2016年3月停止工作,中国工程师将无法控制其再入。

计算空间实验室将坠落的位置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涉及空间站的高度,地球大气层的高度(随太阳活动而变化)以及空间站的形状。该空间实验室将在3月30日至4月3日之间进行数十次轨道飞行,因此很难确定该空间站将坠落的位置。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这使得天宫一号很有可能坠落在海洋中,或者像天空实验室一样,坠落在偏远地区。

虽然天空实验室是最著名的以不受控制的方式坠回地球的航天器,但多年来还有许多其他引起关注的航天器。一些例子包括欧洲航天局的 GOCE 卫星(2013 年 11 月)、美国宇航局的 上层大气研究卫星或 UARS(2011 年 9 月)以及俄罗斯的礼炮 7 号(1991 年 2 月在阿根廷的一片土地上解体,其中包括一个名为卡皮坦·贝穆德斯的城镇,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版权所有 2018 LiveScience.com,一家 Purch 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本材料不得发布、广播、重写或再分发。

Elizabeth Howell (she/her), Ph.D., is a staff writer in the spaceflight channel since 2022 covering diversity, education and gaming as well. She was contributing writer for Space.com for 10 years before joining full-time.

More by Elizabeth Howell

SPACE.com is the premier source of space exploration, innovation and astronomy news, chronicling (and celebrating) humanity's ongoing expansion across the final frontier.

More by SPACE.com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