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长鼓励车主改用公共交通

为了让居民乘坐轨道交通,并赢得更多驾驶员的支持,中国城市正在采取各种激励和惩罚措施,政治家承诺到2015年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增加三倍,快速公交系统增加十倍。

上海——这个国家高速经济增长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变得更加富有,并且更喜欢拥有自己的汽车。在经历了数十年自行车拥挤的街道后,中国突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

但这并不是值得庆祝的事情,至少对中国的市长们来说不是。事实上,这里的城市正在努力将司机从他们崭新的汽车中拉出来,并吸引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大城市平均每3名通勤者中应有1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现在是5人中1人。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由于私家车在道路上的激增正在将城市变成交通拥堵的噩梦,这个话题在官方议程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北京,急救中心已经开始使用摩托车而不是救护车来派遣护理人员,以便在停滞的交通中穿梭。

此外,空气污染正在加剧。即使排放标准有所提高,现在比美国许多州的排放标准还要严格,但更多汽车的增加在造成酸雨和雾霾方面起着主要作用。据官方媒体报道,2009年,车辆排放造成的雾霾笼罩了中国某些地区超过200天。

尽管科学家们仍在争论某些形式的车辆污染是否像沙尘暴一样从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但毫无疑问,中国对私家车的日益热爱正在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加剧全球变暖。

公共交通落后于大规模人口迁移
中国的城市规划者试图尽量减少这些问题。在过去几年中,他们增加了公共汽车的数量,延长了数百英里的城市轨道线路,并推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公共汽车专用道,以说服司机放下他们的车钥匙。

这已经让一些中国人不再开车。在北京一家美国制药公司工作的29岁销售员车立清三年前买了一辆车,但几乎不开车上班。

车先生说:“乘坐地铁很方便,我不需要担心交通问题。” 然而,他补充说,他担心自己是否能挤进经常拥挤的火车。

在最近几年中,每年约有1300万人涌入城市,快速增长的通勤需求阻碍了使公共交通出行变得友好的任何努力。

例如,在中国的首都,在高峰时段,地铁门无法关闭,直到身穿黄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用他们戴着白色手套的手将最后几名乘客塞进火车。

车先生说,乘坐公共汽车的体验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更糟的话。尽管他仍然认为公共交通是最佳选择,但车先生说,对于许多追求舒适度的其他车主来说,情况并非如此。

为了让像车先生这样的车主乘坐地铁,并赢得更多驾驶员的支持,中国城市已承诺到2015年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增加三倍。与此同时,在墨西哥城等其他拥挤地区被证明是一种受欢迎的解决方案的快速公交系统,将在这里增长10倍。

提高驾驶成本
不过,这些措施可能无法疏通道路。

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首席基础设施专家刘志指出,在空间拥挤的城市中,如果不控制私家车,公共交通就无法高效运作。

尽管城市像蜘蛛网一样延伸其地下交通网络,但新线路的成本太高,无法到达城市的每个角落。因此,刘志说,打击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运动能否成功,取决于城市能否为通勤者提供顺畅的公交车出行。

北京已经开始在这个问题上转变方向。今年,该市首次对可以注册的车辆数量设置了配额,与2010年相比,新增加的汽车数量减少了近70%。但是,这种方法不太可能被其他人效仿。

全球研究公司J.D. Power and Associates的高级市场分析师Jenny Gu说,阻止购买私家车等于关闭经济增长引擎。Gu指出,自从北京限制汽车注册以来,许多当地汽车经销商已经倒闭,不得不关闭他们的商店。

为了保持经济引擎的运转,同时控制汽车的使用,一些城市规划者选择简单地提高驾驶成本。

在上海,注册私家车意味着要通过拍卖,并为车牌支付至少相当于6000美元的费用。重庆是中国西部拥有约3000万人口的山城,希望效仿伦敦的做法,收取拥堵费。打算在工作日进入繁忙区域的司机必须付费。

与此同时,更多城市正在采取另一项对包括分析师Gu在内的上海许多私家车主都奏效的措施。“我办公室附近的停车场太贵了,”Gu说,她补充说,她乘坐地铁上班,她的同事也是如此。

唤醒“沉睡的城市”
但中国城市规划者真正希望的是,他们的市民不需要旅行,即使是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也不需要。

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数据,公共交通给中国城市带来了财政负担。在北京,每英里的地铁成本超过100万美元,还不包括票价补贴。而且扩建项目需要数年才能完成。此外,即使城市已经用电动汽车取代了冒烟的公共汽车,环保组织仍然认为电力主要来自燃煤。

哈佛大学的城市规划专家Sumeeta Srinivasan说,重新调整土地使用可能是解决方案。由于中国城市人口密度高,将办公楼、购物中心和其他人们每天需要的任何东西安置在他们居住地附近是一个可行的选择。然后,中国人可以通过步行或骑自行车获得一切,她补充说。

然而,大多数中国城市的设计并非如此。许多居民不得不涌入城市的中心区域进行工作、学习和休闲,从而造成“潮汐式通勤”,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中国项目经理马海兵说。

然而,马海兵继续说,中国的城市规划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一直在社区中增加缺失的功能。

天通苑是北京的一个郊区,曾经被戏称为“睡城”,就是一个例证。

当太阳升起时,那里的居民会前往12英里外的北京市区,以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天黑后,他们会一路返回,参加唯一的娱乐活动——在家睡觉。

但是,那已经成为记忆,该郊区28岁的居民曾静说。她说,现在,那里的人们可以在附近的沃尔玛购物,在附近的室内溜冰场滑冰,并在当地的3D影院观看最新的电影大片。

当被问及是否打算买车时,曾静笑着回答说:“是的。但是我们只会在周末度假时使用它。”

经环境与能源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转载自气候导报。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