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被任命为中国新领导人仅仅两个月后,“推特一代”似乎在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中占据了上风。手法笨拙的审查人员改写了报纸《南方周末》的一篇社论,事先没有通知编辑,甚至还设法添加了一个明显的历史错误。审查制度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尤其是对于像《南方周末》这样的自由派期刊而言,但这一次编辑们却怒火中烧。他们在国内流行的微博平台新浪微博上公开指责,并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撤换省委宣传部长。“网民”的声音也加入进来,在网上发起签名请愿。抗议者出现在广州街头。
这一事件让人联想到“阿拉伯之春”,当时中东和北非的专制政权被部分受社交媒体启发的叛乱推翻。事实上,广州的抗议者设法从当局那里获得了让步,据报道,当局允许该报在未来的运营中享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家当局处理在线和街头抗议的方式出现了一种新的开放程度。一些观察家表示,这可能预示着未来会出现更激烈的政治变革。然而,这不太可能。
可以肯定的是,十多年来,中国执政的共产党一直面临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博客、社交媒体)兴起的压力。西方人倾向于将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视为反抗者与专制国家之间的战斗。然而,更准确地将中国的社交媒体革命视为一场太极式的较量——一场缓慢前进和战术撤退的长期纠缠,其结果并非由几次强有力的打击决定。国家当局和好争论的公民仿佛在跳一场半编排的战争之舞,不断地调整他们的姿势,以避免或吸收对手的力量,同时等待攻击的有利时机。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赋予公民更多互动和组织权力的技术也赋予了中央和省级政府大量的权力来混淆视听。为了遏制互联网异议和抗议,中国积极审查网站。新的法规或镇压行动通常在新的在线抗议爆发后实施。2000年,当第一项监管电子公告板的政策生效时,情况就是如此。当粗暴的制裁未能遏制在线异议时,政府转向了一种更为微妙的措施:在博客社区中散布匿名网络评论员,以宣传党的路线。官方新闻网站人民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仅新浪微博上就有超过6万个政府账号处于活跃状态。凭借其庞大的资源,政府可以让其网站倾泻出大量信息,以淹没异议。
网民和活动人士通过发挥创造力来反击。为了避免关键词过滤,他们通过使用历史典故、文字游戏和类似的方法来讨论敏感问题。有些人通过使用软件和代理服务器来访问被屏蔽的网站,例如 Twitter。他们通过仔细衡量环境并抓住机会来适应、妥协、退却或反击。他们的人数正在上升。2010年12月,在中国4.57亿网民中,有6300万微博用户。今天,超过3亿的互联网用户正在使用微博。
近年来,这种不断上涨的在线异议浪潮迫使国家更多地承认在线表达意见的合法性。然而,《南方周末》事件更多地体现了反抗者和当局之间的较量,而不是一场即将爆发的革命。新浪微博悄悄收紧了监控和过滤。警察出现在广州的抗议活动中,但没有发生暴力事件,事件和平结束。没有一位官员被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