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学生们称她为“女神”,这并不奇怪。
水稻遗传学家王绍魁凭借一篇论文就晋升为正教授,这篇论文是她博士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这在中国学术体系中几乎是超人般的壮举,在中国的学术体系中,对终身职位的激烈竞争在低级别研究人员中造成了猖獗的“不发表就出局”的文化。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订阅我们的获奖新闻,以支持我们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王绍魁2012年的论文鉴定了一个新的、高度强大的水稻功能基因 OsSPL16,该基因可以控制谷粒的大小、形状和质量,使其与仅控制这些性状之一的其他已知基因区分开来。她在2014年被晋升为位于广州的华南农业大学(SCAU)的正教授,在她博士毕业两年后,这不仅证明了她的成就,也证明了植物生物学领域在中国的突出地位。该领域的学者,包括王绍魁,也希望她的发展轨迹预示着在对本土研究能力有足够信心的领域中,愿意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
王绍魁说:“现在,至少在水稻生物学领域,人们更加强调真正重要的、高质量的突破性研究的作用,而不是论文数量,甚至发表这些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指标。”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HZAU)的玉米研究专家严建兵说:“中国在水稻科学领域已经牢固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并且正在向前迈进,在许多其他作物的生物学研究中抢占了全球第二的位置。”他引用了一篇研究中国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的中国论文,该论文已接受将于明年年初发表。
这项由严建兵的华中农业大学同事刘斌担任第一作者的文献计量研究,分析了Web of Science索引的31种主要植物科学期刊的全球出版物。作者发现,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抽样期刊中一半以上的水稻研究来自中国。
自2012年以来,中国植物科学家高质量出版物的激增,推动中国在自然指数中植物生物学领域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其分数计数(FC)从2012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90。
根据增长率,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六年内超越美国,成为自然指数中植物生物学的世界领导者。
蜂拥而至
农业研究在中国资金充足,反映了对粮食安全的重视。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常规基础研究资助外,还有许多农业研究的重大项目。例如,2008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由农业农村部协调的转基因作物研究重大计划,到2020年将获得240亿元人民币(35亿美元)。此外,在2016年,科学技术部启动了一项单独的七种作物育种重点研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为19个研究项目投入了16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郑州大学,正在争先恐后地建立或重建其农业学院,这些学院在1950年代被分拆出去,在全国各地组建独立的农业大学。
所有新成立的农业学院都致力于通过植物科学研究以及低碳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其他领域的突破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建立这些学院的同时,许多大学还力求在2022年宣布的“双一流”项目下的下一轮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获得额外资金,这是一项旨在提高中国大学全球地位的举措。
美味又便宜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严建兵说,中国在水稻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因为这种作物对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他说,该国在该领域拥有悠久的传统,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研究团体所在地,据王绍魁估计,全国有3000个实验室和50000名科学家。王绍魁说,获得最新的技术,特别是新一代的基因组测序仪,以及保存完好的多样化水稻品种的高质量样本,都预示着未来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正如《中国植物学报》年度综述所述,近年来,研究高产杂交水稻生产力和特性以及其对疾病和环境挑战的抗性的分子机制已成为中国植物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例如,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IBS)的韩斌领导的一项研究于2016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分析了17个杂交水稻杂交种的基因组,揭示了杂种优势背后的遗传机制。
该研究被主要科学家选为国有出版物《科技日报》评选的全国十大突破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中国科学家在1970年代开发的杂交水稻。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2015-17年的指数中是中国领先的植物生物学机构。
中国科学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开发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数百万人口,并为主要开发者袁隆平赢得了2004年世界粮食奖。包括王绍魁和严建兵在内的中国当代植物生物学家认为,他们的工作也将通过引领新的高产、高营养和抗病作物品种之路,使世界受益。
王绍魁说:“以前,中央政策的考虑重点是提供足够的食物,但是现在,改善水稻的口味以及开发来自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多元化食物供应已变得同等重要。”
那时已是教授的王绍魁获得了中国教育部颁发的2015年著名的长江学者青年奖。同年,她在《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第二项研究,鉴定了一个控制水稻性状和质地的基因 GW7,同时提高了产量和谷物质量。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水稻遗传学家苏珊·麦库奇在《自然》杂志上被引述说,其影响是“巨大的”:“水稻育种界一直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或质量,但几乎从未同时实现过。”据《自然》杂志报道,麦库奇说,在一个许多人一天吃三顿米饭的国家中,“它将给世界上一些最贫困的人带来快乐。”
本文经许可转载,并于2018年12月12日首次发表。
自然 564, S62-S63 (2018)
doi: 10.1038/d41586-018-07689-z
本文是《自然指数》2018年中国专辑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编辑独立的增刊。 广告商对内容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