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一直是亚洲的巨擘。它从零开始建设整个城市,在能源建设领域领先世界,经济年增长率接近10%。突破性的增长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中国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世界强国。
中国大陆的大学经历了戏剧性的扩张。1978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仅有86万人,仅占学龄成年人的1.6%。到2011年,这一数字激增至超过2300万学生,约占27%。这一增长使中国的学术体系在学生入学人数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现在在所有领域拥有100多所研究型大学,其中许多大学都强调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生入学人数也从2000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60万人。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对于实现全球领导地位至关重要。然而,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往学术卓越和世界一流地位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40年来,中国一直试图在快速扩张整体研究和教育体系的同时,在一小部分中心灌输卓越性。到目前为止,中国通过饿死底层来供养顶层,勉强兼顾了这两个目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与迎合大众入学的院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极少数比例的中国毕业生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但许多获得学位的人没有受过良好培训,也找不到工作。
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要取得重大进步将非常困难。该国领导人将在未来十年内发现,仅仅向顶尖研究型大学投入更多资源并不能为学术体系实现真正的世界一流地位。他们还将不得不主导学术文化、行政管理和领导力的重大变革。进一步的进步将涉及大学职能的转变以及中国学术文化观念的转变。
卓越引擎
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之前,中国的科技体系采用的是苏联模式:专门机构进行研究,狭隘的大学提供教育和培训。这种模式失败了,因为研究与教学分离,跨学科工作不可能实现,资源稀缺,政治控制和意识形态至上。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关闭了所有高等教育长达十年之久,并摧毁了之前建立的大部分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并重组了高等教育,以满足其经济雄心。
然而,政府很快意识到,根据各种全球竞争力报告和排名,该国在知识创造和创新方面的表现不佳。1995年,中国启动了“211工程”,旨在21世纪初发展100所大学和几个重点学科。三年后,又启动了“985工程”,该工程已将重点放在39所重点研究型卓越大学上。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少数大学向这些选定的机构额外投入了约150亿美元的资金。
这些努力为少数中国大学提供了大量资源,并增强了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在一些国家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下,这些大学设法从国外,主要是从中国侨民中吸引了顶尖研究人员和学者来华工作。顶尖研究型大学的预算正接近世界其他地区同类大学的水平。在研究论文方面,产出已增加到接近美国大学的水平。2008年,“985工程”高校共获得6073项专利(包括国内和国际专利),而1999年仅为346项。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数据,在美国注册的中国专利数量从1992年的41项增加到2008年的1874项。
系统性挑战
新兴的民办(民办) sector 主要服务于系统的底层。质量较差,而且教育主要是职业性的,领域如信息技术和商业研究。虽然一些较好的民办院校培养了合格的中层工作人员,但许多毕业生缺乏在全球知识经济中为中国发展所用的技能。少数此类院校提供本科课程。最无力承担高昂学费的学生获得的学位价值存疑,或者花费相对巨资进行低质量和低声望的职业预备。
中国质量问题的核心涉及该系统的教授。在全国范围内,三分之一的学术人员仅持有学士学位(在新的民办 sector 中,这一比例达到60%),这表明许多教师的技能水平相当低。在公立和私立院校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学术人员数量最近有所增加,但仍然只占教授的14%,相比之下,信誉良好的中国院校中有70%的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学术工资很低,只有顶尖大学的一小部分高产学者除外。中国学者通常挣的钱不足以维持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兼职。在最近一项包括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在内的28个国家学术工资研究中,按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的得分最低。
这种环境不足以维持世界一流的学术文化。有效的大学需要致力于不与金钱收益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他们必须鼓励跨学科工作,适应共同治理,并建立明确理解的规范。教授需要学术自由,获得所有信息和分析来源的权利,以及发表其著作的自由。大学的所有职能都必须是任人唯贤和合理透明的,这意味着个人、政治和机构关系不得影响有关人事、研究或其他学术事务的决定。
这些事情在发达国家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中国大学中,它们仍然是一个挑战。即使是著名的大学也担心他们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已经过时,不适合现代世界,并且鼓励死记硬背,牺牲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中国政府对学术资源和奖学金实行集中的行政权力,这可能会限制青年学者的成长,并扰乱研究卓越性竞争的公平性。学术环境也以抄袭、考试作弊和其他腐败现象而闻名。关系(个人关系和网络)也被大量使用。教师文化往往是等级森严和官僚主义的。
许多顶尖大学正在考虑创新的文科导向本科课程,并开始专注于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他们还越来越多地聘请拥有海外顶尖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并引入更严格的内部评估。然而,改变学术体系中 80% 或更多的底层学术文化将尤其困难。这些机构仍然非常传统和官僚主义。不良做法往往根深蒂固于系统之中,难以改变。到目前为止,至少在学术体系的顶层,资源和改革意愿的结合已经很好地为中国服务。文化变革可能会最终到来,但它将缓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