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所做的努力通常被视为对抗气候变化的助力,但一项新的中美联合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这项研究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北京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于上周发布。研究表明,中国治理空气的策略不一定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时,根据这项研究,这些努力实际上可能会增加排放。
这项研究出炉之际,空气治理已升至中国政策优先事项的顶端,尤其是在2013年创纪录的空气污染水平之后。雾霾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公众抗议,促使中国领导人宣布打响“污染防治战”。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报道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中国推出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要求将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限制在65%以内,并禁止沿海三大城市群增加煤炭使用量。除了减少煤炭使用外,该计划还提倡在工业锅炉、熔炉和发电厂(特别是靠近城市的发电厂)安装脱硫、除尘设备和其他污染物处理技术。
报告称:“北京治理空气污染的紧迫性当然是积极的,这些努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益处。但是,如果认为当前主要旨在清除煤炭相关污染物或减少煤炭使用的空气污染防治举措与碳减排完全一致,那就错了。”
这是因为,一旦低成本的减煤机会耗尽,继续从中国能源结构中减少煤炭使用将变得更加昂贵。研究人员表示,如果重点仍然狭隘地放在空气质量上,中国电力生产商可能会继续采用末端治理方案——例如从燃煤电厂的废气流中清除污染物——而不是转向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
反过来,这会减缓中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更糟糕的是,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污染物清除技术依靠燃煤发电运行,那么即使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这些技术的使用也可能增加碳排放。
碳定价会比污染物清除更好吗?
位于北京的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的气候与能源政策专家王韬对此表示赞同。
王韬说:“尽管在许多方面,治理空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可以齐头并进,但有时它们也会相互冲突。”他补充说,中国决策者将不得不根据哪些环境问题最紧迫来决定其短期和长期目标。
对于报告作者而言,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是对二氧化碳排放定价,这可以确保空气污染控制不会以牺牲健全的长期气候变化管理为代价。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表示:“如果中国领导人愿意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定价来专门应对气候变化,他们也将在空气质量方面取得有意义的进展。”
“这种优先排序还可以帮助政府避免在污染物清除技术和燃煤发电排放方面进行原本可观的投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投资最终将锁定高碳能源系统。”
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启动了七个区域性碳交易试点项目,交易了1568万吨二氧化碳,交易额近5.7亿元人民币(9100万美元)。一些政府官员表示,碳税和全国碳市场也在酝酿之中。
点击此处 阅读报告。
经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许可,转载自Climatewire。www.eenews.net,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