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科学诺贝尔奖揭示该国科研压力

屠呦呦因青蒿素类抗疟药物获奖,但中国对她的工作保密,且提供的激励措施很少

中国一直在庆祝其首个也是期待已久的科学诺贝尔奖,但围绕屠呦呦获奖的争议也凸显了其科研体系内的强大张力。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 (CATCM)的退休科学家,因其对抗疟药物青蒿素的贡献而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该奖项的另一半授予了杜克大学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北里大学的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抗寄生虫药物阿维菌素方面的工作。

青蒿素于40多年前首次从黄花蒿中分离出来,每年可挽救数万人的生命。然而,关于其发现的故事在中国已经争论了几十年。诺贝尔医学奖的颁发只是再次揭开了旧的伤疤。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与其他中国资深科学家不同,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也从未在海外接受培训。她也不是中国科学院(CAS)的精英成员,这导致一些人批评该国的科研机构缺乏创新研究,尽管近年来研究经费激增。“中科院院士的选拔制度未能识别出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创研究,”清华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家、副院长白露说。“这么多围绕本应是民族自豪的事情的争议,代表了对中国当前科技(S&T)体系不满的集中爆发,”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教授李侠说。

革命年代
寻找一种新的抗疟药物始于1967年,当时北越领导人胡志明请求中国帮助治疗在越南战争期间遭受疟疾折磨的数千名越南和中国盟军士兵。尽管中国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但1967年5月23日启动了“523项目”,汇集了数百名医生和化学家来研究这种药物。现年85岁的屠呦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资金不是问题,尽管仪器设备很基础。受传统中医药(TCM)的启发,许多团队试图提取青蒿的生物活性成分,但屠呦呦首次采用低温、基于乙醚的方法提取青蒿素,而不是标准的基于酒精的技术。这被证明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会降解活性成分。

尽管屠呦呦在1972年3月的一次“523项目”会议上报告了这一发现,但当时缺乏论文署名,该项目的保密性和大规模协作性质,以及其他团队独立提取青蒿素的工作,使得在中国确定该发现的功劳成为持续争议的来源。虽然这场争议大多对公众隐藏起来,但青蒿素的巨大成功突显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分离或合成任何类似的重要化合物。当时,该国开始拥抱基于竞争的现代科研体系,研究经费的年均两位数增长确保了其作为世界第二大科技论文生产国的地位。

科学的应用
但据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著名药物化学家梁鑫淼称,中国缺乏创新药物并不能证明现代科技体系的失败。新药的研发需要时间。制药研发的更高标准也增加了识别像青蒿素这样的重要化合物的难度,尽管有了新的提取和纯化技术。梁告诉《化学世界》说,毫无疑问,青蒿素的分离需要大量的运气。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认为还有其他复杂因素。“研究竞争不是问题,而是基于论文的评估,”他说。武解释说,与青蒿素研发的目标导向故事不同,中国科学家现在只关注能够发表论文的主题。他还指出,许多应用研究,如中国的国家高科技研发计划,都集中在追赶西方,因此不太可能产生前沿创新。

关键的国家科技计划,其预算达数千亿元人民币,旨在从农作物种子基因改造和传染病控制到移动技术和飞机制造等领域赶超西方,似乎愿意将创新和集体研究力量相结合。但据李侠称,尽管集体研究产生了青蒿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优于现代研究竞争。“集体研究需要官僚管理,这通常依赖于既定的或至少可追溯的途径,但许多当代科学问题,如埃博拉病毒,以前从未遇到过,”李侠说。

尽管依靠集体力量实现科学突破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被驳回,但青蒿素的成功仍然激励着中国科学家。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自2010年以来一直主持着一个关键项目——本草物质计划。该项目得名于《本草纲目》——这是一部400多年前完成的古代中药草药和处方的综合集——该项目旨在使用高通量筛选从这些植物中鉴定和分离数千种药物化合物。该项目已分离出多批有希望的化合物,尽管资金和劳动力限制阻碍了进展。“许多传统的中医药典籍记录了宝贵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技术,它们注定会产生有希望的结果,”梁说。

本文经《化学世界》许可转载。这篇文章于 2015 年 11 月 10 日首次发表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