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空事业大年引发兴奋与猜想

中国航天机构发射了新的太空实验室,进行了有史以来最长的载人飞行任务,并测试了强大的新型火箭

2016年8月6日,中国发射了首颗移动通信卫星。

11月17日,中国神舟十一号宇航员从外太空乘坐降落伞返回内蒙古,为中国历时33天的最长载人太空之旅画上了句号。该任务为中国蓬勃发展的太空计划的重大成功之年画上了句号,其中包括中国第六次载人航天任务、新的太空实验室模块的发射以及新发射场的首次使用。中国今年还开放了一个世界级的射电望远镜,标志着该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专家表示,这些进步确立了中国作为地球上顶尖航天国家之一的地位,并且可能比任何国家都更有发展势头,这一地位令科学家们感到兴奋,并可能激励其他国家加快各自的计划。

神舟十一号任务的大部分时间里,两名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都安全地待在9月份刚刚发射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内。这两人的工作主要致力于磨练开发中国自身大型空间站所需的专业知识。该空间站预计将于202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大约在国际空间站退役的时候——这是中国太空规划者一直强调的事实。

今年的中国任务清单还包括首次使用类似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新发射场,即位于中国南部海岸海南岛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这个庞大的设施今年见证了两枚火箭的首次发射:长征七号和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两枚助推器对于一项庞大的太空计划至关重要,后者专门用于发射中国的多模块空间站,并且可能,字面意义上,瞄准月球。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工作 订阅。购买订阅可以帮助确保未来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中国正在此前机器人月球探索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包括无人轨道飞行器和2013年12月派遣中国玉兔月球车的着陆器。现在,他们的多管齐下的计划要求机器人航天器嫦娥五号在2017年下半年搭乘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登陆月球并收集数磅月球样本,然后将样本送回地球。而2018年的计划是发射一个前往月球背面的着陆器,这将是任何国家的太空首次。除了月球景观之外,中国还在忙于开发计划于2020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

要跟随的足迹?

今年大部分的太空活动似乎都以中国长期以来暗示(如果不是正式声明)的目标为目标:人类登月任务。“中国显然正越来越接近实现长期计划的‘921工程’的最终目标,即一个大型的永久载人空间站,”罗德岛州纽波特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系的教授琼·约翰逊-弗里斯说。“一旦实现这一目标,我不会对正式宣布人类登月任务感到惊讶。”约翰逊-弗里斯说,在中国通过神舟和嫦娥计划仔细开发所有必要的能力之后,在月球土壤上留下中国人的足迹现在已成为中国的目标。

约翰逊-弗里斯说,“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她指的是9月开始运行的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据中国称,FAST的灵敏度是阿雷西博天文台的两倍,巡天速度是其5到10倍。“有了这个,中国似乎准备好进行那种能让他们的国家获得垂涎已久的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她说。

中国的机器人月球雄心同样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伦敦伯贝克学院的行星科学和天体生物学教授伊恩·克劳福德说,嫦娥五号明年返回样本的前景——自1976年苏联月球24号最后一次获取样本以来已经过去四十年——对于月球科学来说非常令人兴奋。“如果像看起来可能的那样,新样本是从尚未采样的区域收集的,那将特别有趣,”克劳福德指出。此外,如果中国成功在2018年首次登陆月球背面,那“将是另一项重大的技术成就,并且在科学上非常有益。”

专家推测,中国部分出于地缘政治原因以及科学原因而开展这些活动,正如美国和苏联在早期太空时代所做的那样。“但我确实认为,将中国的活动纳入全球太空探索活动中是高度可取的,”克劳福德说。他补充说,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途径是通过国际空间探索协调小组(ISECG),这是一个由14个航天机构组成的自愿、不具约束力的论坛,旨在为集体利益加强各国的个人探索议程,中国国家航天局是该小组的成员。

势力范围

有人说,中国最近的行动可能会引发另一个“人造卫星时刻”,刺激其他国家加快其太空雄心。特别是,其对月球的追求可能会激励美国重新审视一个看似被遗忘的目的地。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月球科学家克莱夫·尼尔说,我们的天体卫星是一项战略资产,并且在目前美国宇航局的探索计划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他补充说,如果中国对月球的兴趣重新激发了我们自己的兴趣,美国将有机会在将人类扩展到地球之外的同时刺激私营部门的就业。“明年,中国将尝试只有前苏联做过而美国尚未设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从行星表面机器人返回样本。”尼尔说,来自月球表面未探索部分的此类样本“将对月球科学产生巨大影响……但是美国科学家会被允许研究这些样本吗?”此外,他建议,在月球背面执行探测器任务,“将使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独树一帜。”

尼尔说,很明显,中国有远大的太空雄心,正如其为近地轨道、月球表面和火星开发的能力所表明的那样。“中国在短时间内通过能力开发对太空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尼尔总结道。“这是他们的‘阿波罗’时刻吗?”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