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建立在煤炭之上的新兴工业超级大国 [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每年生产超过三十亿吨煤炭,这种化石燃料在加速国家发展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节选自 《煤炭战争:能源的未来和地球的命运》,作者:理查德·马丁。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贸易出版社。版权 © 2015年。经许可转载。(大众科学是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一部分。)

到20世纪初,中国的煤炭工业虽然仍然分散,但已遍布全国。在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迫使帝国开放后,煤炭的生产和使用得到扩展。尽管在清朝末年,农村陷入混乱,中央政府日渐衰落,但煤炭帮助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政府正式批准的第一条铁路线是为了到达河北省的开平煤矿而修建的。欧洲银行资助的铁路爆炸式发展以煤炭为燃料,在1912年至1920年间,铺设了1000英里的新铁路线,从南方的广州延伸到北方的满洲。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于二十世纪初,位于湖北省的汉冶萍煤矿。

煤炭在中国革命政治中也发挥了核心作用。在上海战役期间,国民革命军在第二次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之一中,奋力抵抗日军。在为期三个月的围城战中——最终于1937年11月26日城市陷落而告终——新兴的上海煤炭工业动员起来援助士兵,组建了一支名为“上海煤炭工业救护队”的战场救援队。煤矿工人是共产党的主要兵源,上海沦陷后,数十名司机连同他们的车辆加入了新四军,这支新生的队伍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关键部队。艾莉森·罗特曼在她关于革命上海历史的著作中写道,煤矿工人对革命的支持“导致了煤炭行业资本家、[救护]队本身和以农村为基地的共产党军队之间的三角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塑造战时中国以及二战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的复杂动态。就像斯大林通过组织巴库的石油工人而声名鹊起一样,毛泽东的起步也始于能源行业。在拥有超过2万名工人的汉冶萍联合企业,毛泽东作为一名劳工组织者崭露头角,帮助组织了1922年安源煤矿著名的罢工,这成为革命的跳板。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当今世界发现和思想的有影响力的报道的未来。


中国的煤炭财富构成了将汇聚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冲突拼图的关键一块:能源匮乏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入侵中国北方,部分原因是为了夺取满洲丰富的煤矿。

战后,来自煤炭的能源帮助推动了毛泽东灾难性的经济实验——尽管煤炭短缺成为大跃进期间灾难性的工业发展尝试(包括臭名昭著的“后院炼钢炉”,生产出无用的生铁而不是钢铁)的主要因素。在中央计划下建立的大型国有煤矿不仅成为工业中心,也成为住房、教育和服务中心——“煤城”将在许多省份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直到二十一世纪。

一旦经济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站稳脚跟,国家对煤炭的需求变得永不满足,以生产钢铁、水泥和电力。在最高领导人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设计师们早就意识到,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充足的煤炭供应。他们采取了大小煤矿同时并举的政策,不受约束地发展。如果你有一把镐、一头骡子和一辆装货的车,你就可以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数百万人都这样做了。

1987年,煤炭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从1980年到1996年,产量增加了一倍多,从6.83亿吨增加到超过14亿吨。在产煤区——从内蒙古到遥远西部的***新疆***的煤带,包括整个北方的山西省——煤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不考虑安全、水的供应、运输能力或环境后果。事实上,到21世纪初,中国的煤炭工业与战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机械化已经进入大型煤矿,但在大多数煤矿中,这项工作主要靠手工完成,由那些愿意爬进黑暗的地下矿室,敲击岩面的人完成,因为他们几乎没有其他谋生选择。利润与安全一样稀缺: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之前,煤炭行业的亏损每年高达数亿美元。1991-95年的五年计划要求削减40万个煤矿工作岗位,几乎占该行业700万工人的6%。总理朱镕基以其铁腕管理风格而被称为“一刀切朱”,1992年,他在国家电视台愤怒地训斥山西省一家大型煤矿的煤矿经理,指责他们浪费和挥霍的雇佣行为。该行业被迫缓慢地实现现代化。

与此同时,国家电力公司——这个国家控制的垄断企业,在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改革之前一直负责发电和输电——发起了一场惊人的电厂建设热潮,这场热潮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的头十年。

在革命之后,共产党在二战和随后的内战之后控制了这个破碎的国家,中国的电力部门规模小、分散且过时。全国总装机容量仅为1.85吉瓦——仅为当时加利福尼亚州装机容量的一小部分。在接下来的七十年里,中国开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发电扩张。人均能源使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了;但它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稳步攀升,最终在2008年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1971年,整个亚太地区仅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左右;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膨胀至38%,主要由中国的增长推动。1980年,中国的用电总量为250太瓦时,仅略高于加利福尼亚州。到2010年,这个数字已膨胀至近4000太瓦时——几乎与整个美国的消耗量相当。

大部分新增电力来自煤炭。在1991年至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煤炭总产量每年增长4000万吨。1997年至2005年间,中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06吉瓦,即每周500兆瓦——相当于一个中型燃煤电厂每周。这些是官方数字;实际总数可能更多,因为非法煤矿激增,许多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私人燃煤锅炉,脱离国家电网,以运营工厂、钢铁厂和水泥厂。

到21世纪初,中央政府开始意识到,国家对煤炭的依赖是一场“魔鬼的交易”。随着年产量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北京的官员开始实施一项关闭小型煤矿的计划,该计划成功地将产量从1996年的略低于14亿吨减少到2000年的不足10亿吨。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暂停:2000年代的全球建设热潮助长了煤炭看似无限的扩张。煤炭产量从2001年到2004年翻了一番,达到20亿吨;到2009年达到30亿吨,仍然不够。进口量也在攀升,2007年,中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同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