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药领域亟需加强伦理保障

当中国力求成为科研强国之际,必须纠正令人担忧的做法

邓德什

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高科技产业化政策旨在将中国推向航空航天、机器人、清洁能源、交通运输和生命科学等先进制造业的前沿。但是,转型为全球生物技术和制药业的强国可能比制造机器人或自动驾驶汽车更具挑战性。

这是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监管和伦理审查流程。去年11月,科学家贺建奎给世界带来了一个不受欢迎的意外,这突出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宣布,为了增强双胞胎女孩对艾滋病毒的抵抗力,他在胚胎阶段编辑了她们的基因——这项实验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遗传和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遗传给双胞胎的后代。

贺建奎的违规行为招致了国内外的一片谴责,但这项实验绝非个例。中国之所以在技术先进国家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不顾一切地拥抱新的生物和医学发展,而这些发展引发了重大的伦理和人权问题。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贺建奎公开之后,《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其他中国研究人员在使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与用于双胞胎的技术相同,但在这些情况下,不是在胚胎中)进行研究时,已经失去了与参与研究的人员的联系。《华尔街日报》今年早些时候还记录了对维吾尔族穆斯林、法轮功学员、藏传佛教徒和“地下”基督徒的指控,称他们的器官被强行摘取用于移植。此外,中国还进行了关于头部移植和脊髓再连接可行性的动物研究——甚至讨论过在活人志愿者身上进行头部移植。

贺建奎对胚胎的基因编辑似乎促使中国当局采取了行动。尽管中国在实践方面缺乏明确的法规,但对双胞胎基因的篡改违反了中国关于人类辅助生殖的指导方针,这位科学家被中国一所大学解雇,并离开了自己创立的初创公司。中国也已开始启动国家自我反省的进程,这可能使中国在更符合国际规范的伦理保障基础上更加稳固。《自然》杂志五月份一篇由来自中国大学和研究所的四位生物伦理学家撰写的评论,以非凡的清晰度和直率阐述了问题和一系列解决方案。作者断言,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需要“进行重大变革,以保护他人免受鲁莽的人体实验的潜在影响”。

这篇文章批评中国科学文化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困扰。华中科技大学的雷瑞鹏和来自其他机构的三位共同作者呼吁,针对涉及基因编辑、干细胞、线粒体转移、神经技术、合成生物学、纳米技术和异种移植的研究,应制定更好的法规、严格的处罚和明确的行为准则。他们希望这些准则能够取代目前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分配的零散的监管框架。政策制定者似乎也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二月份发布了法规草案,提议对基因编辑实施更严格的控制。

生物伦理学家还建议建立一个注册系统,跟踪临床试验并收集使用新医疗技术的研究的伦理评估。他们提倡其他措施,例如由国家组织发布法规,以及对从科学家到普通公众的所有人进行伦理教育。他们还呼吁结束对残疾人的歧视,理由是他们是低人一等或社会负担,这种态度会偏袒任何制定一套伦理原则的尝试。

中国不是唯一一个在人类实验监管基础设施发展方面一度落后的国家。在美国,1978 年的《贝尔蒙报告》在塔斯基吉梅毒实验(这项为期 40 年的实验追踪了未经治疗的黑人男性梅毒的进展,而他们可悲地没有被明确告知自己患有这种疾病)之后,为人体研究对象制定了伦理准则。正如《自然》杂志评论的作者所指出的,生物伦理学领域在中国只有 30 年的历史。贺建奎编辑双胞胎姐妹基因的令人遗憾的决定可以成为推动中国深刻反思其人体研究公共政策的动力——这是中国负责任地成为生物技术巨头之前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