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官员和行业人士认为,中国在碳交易试点项目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它押注于碳交易,将其作为到2020年将单位经济产出的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至45%的关键措施。自2013年以来,广东省以及深圳、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已启动了五个区域碳市场。华中地区的湖北省上个月也启动了其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系统。
现在,重庆市是最后一个需要启动碳交易的中国试点地区。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当今世界发现和塑造我们世界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上周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金融公司主办的气候融资论坛上,中国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表示,截至5月初,中国现有碳市场出售的碳信用额度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1600万美元)。
徐表示,预计未来几周交易活动将会增加,因为受监管的排放者即将到期报告年度排放量,因此更有动力进行碳排放配额交易。
碳交易是中国版的美国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该计划于2009年未能获得国会通过),旨在发展成为一个对温室气体定价的系统。通过这样做,它将刺激清洁能源投资和更节能的技术,目前,二氧化碳——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导致大气变暖——是中国计划中唯一一种被限制的温室气体。
这里的政策制定者通过配额系统来限制公司可以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排放量超过限额的公司必须购买更多的碳配额来弥补这些排放量。那些效率更高的公司可以出售他们不再需要的配额,以帮助资助他们的改进。
除了七个区域性的碳交易试点外,中国计划在本十年末将更多的城市和省份纳入该计划。“我们正在考虑将现有的试点项目扩展到周边地区,并将这些区域碳市场连接起来;如果失败,中央政府将制定全国性的排放交易计划,并将配额分配给各个地区,”参与国家碳市场建设的政府官员徐说。
早期混乱导致交易停滞
行业人士表示,到目前为止,试点排放交易计划一直在为中国公司提供一个实验性的试验平台,以了解什么是碳交易以及如何参与其中。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分享了她的经验。
陈在上周的论坛上告诉与会者:“深圳碳市场去年6月完成第一笔交易后,我们有一个多月没有任何交易。我们想知道数百家受监管的排放者都去哪儿了。”
这一发现让她感到惊讶。陈说,尽管经过多年的准备,许多受监管的排放者仍然不理解碳交易;有些人甚至将分配给他们的配额证明挂在办公室墙上,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当地政府颁发的荣誉,由深圳市长签字。
但随着碳交易试点的继续,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熟悉这个过程,陈说,“深圳碳市场约有70%的交易是由受监管的排放者完成的。”
深圳还允许私人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其碳交易。
除了彼此交易碳配额外,深圳和其他中国碳市场的公司还可以使用碳减排项目产生的抵消信用额度来抵消其5%至10%的排放量,以此降低减排成本。
反过来,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能,并提高国际抵消市场的碳价格,该市场目前因联合国运营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碳信用额度供应过剩。中国是该机制下的主要贡献者。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洁发展机制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新表示,联合国原则上同意允许中国境内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参与中国碳市场。但双方仍在研究细节,以避免双重计算等问题,张说。
与碳相关的金融产品是“赌博”吗?
市场论坛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何时在中国碳市场中放开金融工具的使用。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禁止在碳交易中使用期货合约,担心投机者会在中国脆弱的金融部门制造混乱。
北京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部门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有限公司主任黄晓平表示:“中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研究是否在碳交易中使用期货合约。”
黄说:“起初,一些官员将期货合约视为赌博。但现在他们都认为有必要将期货合约引入中国碳市场,尽管引入期货合约必须附加一些条件。”
黄说他个人认为,所需的条件将包括建立关于排放交易的国家立法以及更成熟的中国碳市场。但他提到,试点地区有可能开始探索除期货合约以外的金融产品的使用。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发行了首个与排放挂钩的债券,由中国广核集团旗下子公司发行,并与深圳碳市场的碳抵消业绩挂钩。此外,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总部位于广东的中国排放权交易所也计划推出与碳挂钩的金融产品,目前有几款产品正在接受省政府的审查。
对交易和衡量的持续不情愿
然而,专家表示,尽管引入金融产品可以刺激市场流动性,但交易量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减少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中国碳交易仍然面临着来自本应是其碳市场基石的群体的强烈抵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排放交易所高管表示:“说服受监管的排放者参与碳交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些排放者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认为减排与他们无关,政府只是想赚钱。”
这位高管表示,结果是很少有公司积极实施减排技术来换取碳信用额度。她说,她所在机构的下一个工作重点是帮助受监管的排放者认识到碳交易的经济价值,并弄清楚如何将其碳资产变现。
然后,中国式的定价机制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表示,由于中国固定的电价,中国的发电企业在将排放成本转嫁给化石燃料消费者方面面临困难。因此,看到中国的燃煤电厂感到沮丧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国家正在失去利用提高电价来促进采用清洁能源技术的机会。
还存在统计数据准确性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其能源使用记录的质量存在疑问,中国公司碳排放的可靠数据一直是一个挑战。姜说,即使中国区域碳市场即将进行为期一年的测试,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碳税可能即将到来
北京咨询公司中碳战略总监钱国强认为,中国的能源和排放统计数据存在缺陷,但他坚持认为,国家迈出第一步非常重要。
钱说:“中国不能等待完美的时机才开始碳交易;它必须前进并在前进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我们需要耐心。欧盟花了数年时间才使其碳交易成熟。我相信,如果我们再给中国五年时间,我们会看到中国碳市场有更好的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研究员姜表示,中国还在制定启动碳税试点的计划。
用他的话说,由于中国法律允许以政府税收为由调整电价,因此对发电企业的化石燃料使用征收关税是消除将排放成本转嫁给能源消费者障碍的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姜表示,中国公司也可能会准确报告其排放数据,因为碳税被视为生产成本,可以减轻他们缴纳增值税的财务压力。除此之外,中国的税务机关多年来一直在跟踪当地公司的生产成本,这将使政府在防止任何可能的欺诈方面占据上风。
姜拒绝提供中国碳税试点启动的日期,也没有说明试点地区将在哪里。但他表示,它有可能“很快”开始。
江表示:“我认为碳交易是件好事。但中国碳市场存在严重问题。”
他接着说:“我们希望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行不通,我们必须有后备方案。碳税就是这个后备方案。”
经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许可,转载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