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下的儿童表现出较少的利他主义

一项具有争议的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

mother and child at church

当按特定宗教进行分离和分析时,这一发现仍然存在:来自基督教和穆斯林家庭的儿童平均比非宗教儿童分享得少。(其他宗教类别在数量上不足以进行单独的统计比较。) 

©iStock

有组织的宗教是世界各地精神社区和文化的基石。宗教,特别是宗教教育,也因其被许多人认为能够培养道德而受到世俗支持。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信仰神灵是必要的

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原则上,宗教对道德的强调可以消除社会结构中的皱纹。沿着这些思路,信徒常常被教导要无私地对待他人。伊斯兰教强调慈善和施舍,基督教强调爱邻如己。源于水之特性的道家伦理,包括无私的原则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在世界六个国家进行,表明宗教教育实际上可能导致儿童的利他主义较少。来自美国、加拿大、约旦、土耳其、南非和中国的1000多名五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参加了这项研究。通过发现在实验室中,宗教养育的儿童不如非宗教养育的儿童利他,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宗教可能不具有我们期望的对道德发展的有益影响。宗教的社会实践会使宗教文本的戒律复杂化。但是,为了解释这些发现,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如何测试道德。

在一个被戏称为“独裁者游戏”的实验中,一名被指定为“独裁者”的儿童接受了利他主义倾向的测试。这位独裁者儿童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可以决定是否与他人分享贴纸。研究人员向孩子展示了三十张贴纸,并指示她拿走十张最喜欢的贴纸。研究人员仔细地提到,没有时间与每个人玩这个游戏,从而设置了实验的主要部分:分享或不分享。孩子被给予两个信封,并被问及她是否愿意与学校里其他无法玩游戏的孩子分享贴纸。当研究人员面向墙壁时,孩子可以将一些贴纸放入捐赠信封中,并将一些放入另一个信封中保留。

正如研究人员所预期的那样,年龄较小的儿童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更不愿意分享贴纸。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来自较富裕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分享得更多。更令人惊讶的是,来自宗教家庭的儿童比来自非宗教背景的儿童分享得更少。当按特定宗教进行分离和分析时,这一发现仍然存在:来自基督教和穆斯林家庭的儿童平均比非宗教儿童分享得少。(其他宗教类别在数量上不足以进行单独的统计比较。)所有背景的年龄较大的孩子都比年龄较小的孩子分享得更多,但是宗教儿童比同龄儿童分享得少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明显。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宗教家庭中长大的累积效应。虽然大量的受试者加强了不同儿童群体之间存在真实差异的发现,但典型分享的实际差异约为一张贴纸。我们需要知道贴纸分享的差距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有意义。

在设计实验以寻找宗教对无私的影响方面存在困难。有些人认为,童年是研究宗教教育影响的最佳年龄,因为教育的影响可能更直接和有力。另一些人则认为,只有成年后我们才开始使用成熟的道德指南针,而这个阶段更为重要。在成年人中,宗教信仰与更大的慈善捐赠和慷慨有关,但是这些研究的一个常见问题是依赖于调查。虽然调查对于大规模收集信息很有用,但人们可能会报告捐赠更多给慈善机构,因为他们相信奉献,即使他们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记忆并不完美,并且经常受到鼓励进行慈善行为的人可能会高估他们在调查中的贡献。显然,研究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使用人们实际分享物品(如贴纸)的实验,或者查看捐赠记录。

《慈善纪事报》采用了第二种方法,通过汇总美国国税局的慈善扣除额,以比较邮政编码在宗教信仰等因素方面的差异,尽管该分析仅限于税收减免,并且没有告诉我们关于个人的信息。《纪事报》的研究通过整合每个地区的宗教信仰统计数据发现,宗教地区向慈善机构捐赠更多。但数据没有说明的是,额外的捐款是否用于支持当地的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最后,我们如何称呼对自身群体的慷慨?

《牛津英语词典》将利他主义定义为“对他人福祉的公正和无私的关心”,但是将一种行为归类为完全无私的行为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学者。像《自私的基因》这样的书籍于1976年出版,向公众介绍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如果善意行为是针对近亲的,那么看似利他主义的行为实际上可能在基因层面上是自私的。近亲带有相似的遗传物质,因此如果您想象一个基因帮助其在另一个身体中的相似物,那么帮助亲戚可以被解释为“自私”的行为。或者,期望未来得到帮助可能会导致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表演”利他主义。他可能会通过公开帮助他人而获得社区的尊重,同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等待善举得到回报。

然而,这种严格的术语并不是我们在日常言语中想要表达的。广义上讲,利他主义就是慷慨。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利他主义归结为向匿名同学捐赠贴纸。也许一个孩子拒绝将贴纸捐赠到信封中,以便他可以将它们带回家与他的兄弟姐妹或朋友分享,而不是与陌生人分享。这更符合裙带关系还是慷慨?如果来自宗教背景的儿童碰巧有更多的兄弟姐妹,那么结果实际上可能揭示了兄弟姐妹与贴纸之间的联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相关性是因果关系的棘手指标。除了这个利他主义测试,还有其他道德指标吗?

宗教常常教导信徒宽恕和道德正义。为了测试儿童对人际冲突的反应,研究人员展示了人们推搡或碰撞的卡通片。研究人员确定,穆斯林儿童认为推搡或碰撞比基督教儿童认为的更“卑鄙”,反过来,基督教儿童认为这些视频比非宗教儿童认为的更卑鄙。当被要求对推搡或碰撞分配惩罚时,穆斯林儿童倾向于分配比基督教和非宗教儿童更高的惩罚。

对这些实验的解释也很困难。这些发现可能意味着穆斯林教养的儿童具有更强的正义感,以及穆斯林和基督教教养的孩子对受害者的更高敏感性。或者,正如论文所建议的那样,来自非宗教家庭的儿童在惩罚他人时可能不那么苛刻。道德行为的路线尚不清楚。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有些人沾沾自喜地夸大了这些发现(宗教儿童是“混蛋”)。另一些人则列出了这项研究的不足之处。一家保守派新闻媒体担心基督教和穆斯林儿童被归为一组进行分析。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让·德塞蒂教授坚持他的研究结果。德塞蒂在一次采访中思考道,美国的每位总统候选人都“必须说他们热爱《圣经》……以确保人们会投票给他们。” 德塞蒂认为他的发现“质疑了宗教对于道德发展是否至关重要——暗示道德话语的世俗化并没有减少人类的善良。” 虽然宗教的专有道德高地是有问题的,但德塞蒂的论文留下了开放的问题。我们无法证实宗教教育是否会导致分享和惩罚方面的差异,或者这些差异是否大到足以对成年人有意义,但是提出的问题很值得回答。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