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从1995年致命热浪中吸取了气候教训

在灾难夺走739条生命后,该市最初行动迟缓,但现在已成为应对高温的典范

1995年7月16日,在连续几天高温袭击中西部地区后,库克县的一名法医推着一辆手推车,上面载着在芝加哥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的数十人中的一具尸体。

本周是25年前,芝加哥法医办公室被尸体淹没。

最初只是涓涓细流,1995年7月13日星期一,在通风不良的房屋和廉租公寓中发现了四具尸体。当时气温为华氏 113 度,但体感温度却高达 126 度。

然后天气变得更热了。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方法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讲述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


随着气温飙升(周二达到 115 度的高峰),死亡人数也随之飙升。

到本周末,又有 735 名受害者(主要是老年人和穷人)死于难以忍受的高温和潮湿,使得 1995 年芝加哥热浪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气候灾难之一。

它造成的死亡人数是超级风暴桑迪(117 名受害者)和飓风哈维(107 名受害者)加起来的三倍。

1995 年,没有人将热浪描述为气候灾难。事实上,当时的市长理查德·M·戴利最初将其视为例行的夏季高温,然后指责媒体夸大了这一事件。

根据纽约大学社会学家埃里克·克林伯格的《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一书,戴利在对市政厅对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的缓慢反应的批评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说:“天气很热。非常热。但让我们不要夸大其词。”

该市的人力资源专员丹尼尔·阿尔瓦雷斯甚至将死亡率的激增描述为“人们因为忽视自己而死亡”。他后来道歉并表示该市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今天,芝加哥在应对极端高温方面已成为其他城市的典范,部分原因在于其准备协议、对急救人员的特殊培训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外展服务。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 1995 年灾难发生四年后,1999 年 7 月 20 日至 31 日,几乎相同的极端高温和潮湿笼罩了该市,根据库克县的记录,导致 114 人死亡。芝加哥市仍然没有将高温与气候联系起来。

芝加哥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执行主任霍华德·勒纳说:“情况最糟糕的是在城市中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老旧社区,那里的许多房屋和企业通风不良,屋顶是黑色的。而且,在老旧建筑与工业设施混合的地方(就像我们城市南部地区一样),它们往往被炎热的沥青包围。”

伊利诺伊州香槟市中西部区域气候中心在 2001 年进行的一项分析中指出了 1995 年和 1999 年热浪期间“气候学的复杂性”。在这份长达 16 页的报告中,没有出现“气候变化”这个词。

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助理教授兼该大学气候变化研究小组主任丹尼尔·霍顿说,芝加哥市也未能理解气温上升与令人窒息的湿度(气象学家称之为“热穹”)相结合是如何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

霍顿说:“对于居住在城市热岛中的人们来说,这简直太危险了。那里根本没有通风,这会导致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气候变化将使这些条件更加恶劣。”

也许它已经是这样了。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夏季白天和夜间高温都呈上升趋势,尽管它们的上升速度没有某些美国主要城市那么快。

气候学研究表明,到 2100 年,芝加哥将变暖 5 至 9 度,根据芝加哥大都会规划局编制的数据,一些预测介于 9 至 13 度之间。

在夏季高峰期,芝加哥可以从舒适变为闷热。这种变化部分是由于其在寒冷的密歇根湖畔独特的地理位置,那里的风可以在一天内使城市凉爽,而在第二天则会剥夺其缓解的机会。强劲的湖风可以在海滨与内陆 10 英里的社区之间造成 20 度的温差。

这座城市还容易出现极端的夏季湿度,露点有时会飙升至 70 多度,这完全在预报员称之为“痛苦指数”的范围内。在 1999 年的热浪期间,芝加哥在 7 月 30 日创下了 83 度露点的历史最高湿度纪录。

芝加哥气候行动计划(现已实施 12 年)估计,该市 90 度以上的日子可能会从每年的 15 天增加到 35 到 56 天。在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这几乎是四倍的增长。

该计划称:“本世纪末芝加哥的夏天可能会感觉像今天的阿拉巴马州莫比尔。”

赢得战斗,输掉战争

芝加哥市并没有停滞不前。自 21 世纪初以来,它一直致力于成为城市高温适应和韧性的领导者。一位城市女发言人表示,应急管理官员对危险的夏季高温“非常积极主动”。

当预报热指数在单日超过 110 度或在连续几天内超过 105 度时,该市会启动极端高温应急响应计划。 除其他事项外,该计划要求开放六个降温中心和 50 辆降温巴士,以及对无家可归者、老年人和残疾居民进行例行的健康检查。

但是,在一个大城市适应极端高温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

在过去 10 年中的 8 年里,芝加哥的每日夏季最高气温均达到 95 度或更高。2012 年,该市迎来了有史以来最热的独立日,气温达到 102 度。7 月 5 日和 6 日天气变得更热,标志着该市历史上连续 100 度以上天数最多的一次。

上个月,该市经历了 6 天 90 度或更高的天气,包括 6 月 2 日的 94 度高温。这比当天平均气温高出 18 度。

7 月也处于类似的破纪录轨迹中。前 10 天中有 7 天气温达到 90 度或以上,包括上周连续 4 天达到 92 到 94 度之间。这比历史平均气温高出 8 度。

汗流浃背的日子和不眠之夜的激增正在挑战密歇根湖是“大自然空调”的长期真理。

湖风:富人的慰藉

非营利组织文艺复兴协作组织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帕特里夏·艾布拉姆斯说:“它是的时候是,不是的时候就不是。该组织为芝加哥布朗兹维尔社区的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所、住房和其他社会服务。它来了,人们尽其所能。我们与它共存,然后我们继续前进。”

生活在高温中,并死于高温,这种情况在低收入社区和有色人种社区中尤为严重。

它们远离凉爽的湖岸,那里的高档高层建筑占据主导地位。在较贫困的社区,降温中心、消防栓和戏水池仍然是白天,特别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的主要降温来源。

但是,这些解决方案并没有解决在受困社区中夏季高温带来的更令人不安的情况。

例如,2012 年的独立日热浪恰逢芝加哥发生 20 多起枪击事件和三起与枪支相关的死亡事件。2018 年的一次高温事件恰逢 11 起枪击死亡事件和 60 多人受伤。

社会学家发现,当时和现在一样,城市内陆社区承受高温的方式与富裕社区不同。2018 年对芝加哥犯罪数据进行的研究发现,“攻击性犯罪对温度的强烈依赖性,其中高于正常水平的温度(尤其是在 6 月和 7 月)与攻击性犯罪的急剧增加有关。”

根据 Abt Associates 和哈佛大学环境经济学项目的经济学家马修·兰森在 2014 年进行的研究,预计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这种趋势将会加剧。

而且不仅仅是暴力犯罪。

文艺复兴协作组织的艾布拉姆斯在 1995 年热浪发生前三年从阿拉巴马州农村搬到芝加哥。她是她南部地区中少数几个家中装有空调的幸运儿之一。随着高温变得越来越可怕,她看到街对面一所高中被盗了十几个窗式空调。

她在电话采访中说:“我认为贫困状况没有太大改变。可能与 1995 年相比是不同的人,但他们的经济状况没有什么不同。”

此外,她补充说,许多低收入人群即使在极端高温事件期间也不会离开家,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家会被盗或以其他方式损坏。COVID-19 使说服人们使用降温中心变得更加困难。

“有些人会去有空调的亲戚家待一段时间。另一些人知道他们应该去避难所或降温中心,但他们就是不去。他们不想考虑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直到为时已晚。”

西北大学的气候科学家霍顿说:“我可以有把握地猜测,弱势群体将比富裕人群受到这些事件的更大影响。仅仅是负担得起一台空调或一个电风扇,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变暖。空气污染。死亡

专家们还对极端高温以及来自车辆、工业和发电厂的持续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率上升表示担忧。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像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在努力维持地面臭氧和颗粒物等标准空气污染物的健康标准。那就是雾霾。

“我们大部分非常糟糕的空气质量都发生在夏季,恰好在我们看到这些导致潮湿空气团在我们上方滞留数天的热事件发生时,”ELPC的利尔纳说。

霍顿补充说:“当你面临人体无法忍受的高温,以及人体无法呼吸的空气时,这就会变成一种双重打击。”

到目前为止,这些情况还没有像 25 年前那样以同样悲惨的方式碰撞在一起。

霍顿说:“趋势线都表明热浪正在变得更加频繁,相对湿度正在上升。最终,这些情况会同时出现。到那时,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经E&E News许可,转载自Climatewire。E&E在www.eenews.net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环境新闻报道。

Daniel Cusick cover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He joined E&E News in 2003 and has filed news stories from South Florida to Northern Minnesota. He has reported from more than a half dozen hurricane recovery zones and documen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resilience and energy transitions in East Africa. He lives in Minneapolis.

More by Daniel Cusick

E&E News provides essent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ews for professionals.

More by E&E News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