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慈善机构捐出一笔钱会让你感觉内心良好吗?那么缴税呢?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无论人们如何资助公共利益,他们的大脑活动相似,并且都感到回报。
俄勒冈大学的研究人员着手确定人们捐款给慈善机构的动机。他们在本周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看到他人福祉改善的快乐——以及因做好事而感到的“温暖的光芒”而捐款。
他们的研究让受试者玩一个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被迫向一个虚构的施粥处捐款,实验人员将其等同于支付“税收”,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纳税人很少看到他们的税款直接用于善举。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强制“缴税”的条件与参与者自愿决定是否以及捐多少给施粥处的情况交替进行。此外,受试者还收到了一笔被研究人员称为“报酬”的“现金”,这与捐款决定无关。
科学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监测参与者在游戏过程中的大脑活动。
扫描显示,当参与者在游戏中收到“钱”时,大脑中与接受奖励有关的伏隔核区域的活动增加——这是一个已确定的发现。当人们自愿捐出“钱”时,活动也增加了,这表明他们因帮助他人的决定而感到“温暖的光芒”。但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当他们在“缴税”条件下被迫向慈善机构捐款时,同一大脑区域的活动也增强了。
“它支持了人们捐款的一个原因:为了共同利益,”该研究的共同作者,认知心理学家乌尔里希·迈尔说。然而,相似的大脑活动反驳了大多数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基于人们几乎总是出于自身利益而非关心他人福祉的观点。
事实上,在一些受试者中,当他们被迫捐款时,大脑活动比他们收到“报酬”时更多。研究人员将这些受试者标记为“利他主义者”,并将他们与“利己主义者”进行比较,后者的大脑在收到金钱奖励时更活跃。
根据研究合著者,经济学家威廉·哈博(William Harbaugh)的说法,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参与者的大脑激活模式预测他们是否会自愿向施粥处捐款。
“这篇论文的明确创新之处在于:根据[大脑]激活来预测行为,”斯坦福大学研究大脑成像经济理论的教授布莱恩·克努森说,但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研究人员表示,即使在“缴税”条件下,人们也会有奖励感,这一发现可能对评估税收政策有用。但研究人员承认,支付盲目税收(间接资助服务)与直接看到受益的税收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表明,人们喜欢支付给食品银行的税收,”哈博说。“但如果税收不公平,又会怎样呢?”
为了避免你认为这是人类善良的证据,请注意:当受试者捐款而不是被征税时,他们捐款的数额比被迫向施粥处捐款的人少了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