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国先锋城市深圳将再创先河。从那天起,深圳经济特区(1979年成为中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先锋)的635家公司将开始使用碳市场,以帮助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今年,深圳与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等城市以及广东和湖北等地区一道,正在对数百家公司(从发电厂到机场运营商)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内发展一个全国碳市场,以帮助遏制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总部位于奥斯陆的碳市场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Point Carbon的分析师柴洪亮观察到:“中国已在国际上承诺了2020年气候目标。”他指的是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之前首次做出的承诺,即到2020年将其经济的单位GDP碳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至45%。柴洪亮补充说:“中国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目标:在2020年最后几个月关闭工厂,或者使用更多基于市场的方法,如排放交易。”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订阅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与其他地方的排放交易计划一样,中国试点项目的污染者有两种选择:首先,他们可以通过减少自身排放来达到目标——例如,投资于能源效率或限制生产。或者,他们可以从拥有剩余配额的公司或中国其他地方的项目购买碳配额或信用额。
深圳面临最严峻的目标。参与试点项目的公司在2010年排放了相当于3100万公吨(Mt)的二氧化碳。在为期三年的试验期间,他们将被分配约1亿吨的配额,尽管预计的经济增长意味着与2010年相比,到2015年他们必须将其碳强度降低估计30%。
在经济增长需求与碳控制之间取得平衡是一项挑战。鉴于中国政治精英继续重视经济增长,预计中国的排放量将在未来几年内上升。一些观察家质疑中国的规划者准备对大型排放企业施加多大的压力。试点项目设定了从2013年1月到2015年底的排放限制。“我认为排放上限将相对宽松,”柴洪亮说。
当然,监管机构将渴望避免任何“碳泄漏”——即在任何国家计划之前,通过施加过于严格的目标将产业赶出其管辖范围。但在这一点上,柴洪亮只能推测其严格程度。关于参与公司、其历史排放量,甚至试点项目将依据的规则,可获得的信息有限。部分原因是其中一些数据不存在。
数据问题
为了有效运行,市场依赖于畅通的信息流、明确的规则和严格的监督。中国可以从早期努力的经验中获益,例如欧洲的旗舰碳市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即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由于其相对宽松的目标和低碳价格,以及容易受到欺诈和滥用,它正受到一些环保主义者的抨击。
荷兰咨询公司Ecofys驻北京的碳市场专家李莉表示,对于制定目标的监管机构来说,“在能源消耗方面已经存在可以借鉴的现有流程和机制,以及在创建温室气体清单方面的本地实践”。她的公司曾就制定中国碳市场法规和基础设施向地方监管机构和国际捐助者提供咨询。“但公司层面的排放数据仍然存在挑战。”
这正是欧盟在2005年开始其ETS试点阶段时所处的位置——排放数据的缺乏使公司能够玩弄系统。欧盟政府要求公司提供他们自己未经核实的历史排放数据,许多公司夸大了他们的数字,以便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免费配额。这种做法造成了过剩许可证的积压,导致2007年价格暴跌。
然而,活跃于中国的芬兰碳资产管理公司GreenStream Network的法律顾问卡尔·厄普斯顿-胡珀认为,慷慨分配配额可能是行业接受的必然代价。他说,“你很难找到一个在其早期阶段没有过度分配的ETS”。事实上,他认为中国的试点项目与其说是创建碳市场,不如说是收集数据。“我认为他们正在实施排放监测系统,而不是碳市场——我接受将其作为走向目标的第一步。”
大多数观察家——包括来自环保运动的人士——都准备给中国监管机构时间来把事情做好。绿色和平东亚气候与能源活动家李硕表示,“我们认为,中国ETS的第一步是从一开始就把系统做好——交易平台;监测、报告和核查系统;[排放]清单;让企业了解情况并开展合作——并逐步转向更严格的上限。”许多研究认为中国的排放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一些人更为乐观:最近的研究预测为2025年至2030年。
另一个数据挑战是中国监管机构在涉及该国碳市场时是否会足够透明和公正。“在欧洲和其他地方,ETS数据受到公众监督。在中国可能并非如此,”Point Carbon的柴洪亮说。
李莉说,另一个担忧是七个试点项目之间协调不足。事实上,各主管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北京方面有意鼓励一定程度的“政策竞争”,以测试不同的方法,看看哪种方法最有效。
最后,尽管强大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最近宣布,它将为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2016年至2020年)提出国家碳排放上限,但全国性的中国碳市场尚不能保证。其他方法可能更有效。“在中国,ETS不是唯一的工具,”非营利组织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监吴昌华表示。她指出,中国财政部正在推广碳税,而其他政府部门正在考虑建立一个能源效率改进的信贷和交易系统。
吴昌华还告诫说,国际媒体围绕2016年推出国家碳排放上限的猜测被夸大了。她认为,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争取将这一概念纳入下一个五年计划,以确保资源可用于更多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补充说。“中国的政治领导层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更加认真、更加强大和更加坚定。但这将是一个旅程。我们不会立即到达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