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隐鳃鲵通常是慈爱的父亲,守护卵并摇晃它们以摆脱淤泥。但在一些受威胁的种群中,它们每年都在同类相食自己的全部幼崽,这进一步危及了这种脆弱的巨型蝾螈物种。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生态学家比尔·霍普金斯说,东部隐鳃鲵曾经在美国东部和中部的至少 570 条溪流中游动。但这种崎岖不平、眼睛像珠子一样的两栖动物的数量在最近几十年里急剧下降,现在只有大约 126 条溪流拥有健康的种群——而科学家们不知道原因。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霍普金斯的研究团队在弗吉尼亚州西南部溪流中放置了数百个混凝土巢箱。八年来,他们窥探了 182 个巢穴,在繁殖季节每隔几天检查一次。在 60% 的巢穴中,没有一个幼虫存活下来,最常见的原因是整窝同类相食:雄性吞食了数百个卵。该团队在《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报告说,这些食人父亲的肚子鼓胀,并且在被处理时有反刍卵的倾向。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的行为生态学家霍普·克鲁格说,研究人员对卵存活率随时间变化的记录“令人印象深刻”,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克鲁格说,动物中同类相食后代的情况并不少见,她解释说,父母可能会从食用一些他们怀疑无法存活的后代中获得营养益处。在某些物种中,极度饥饿的父母可能会在食物匮乏时期吃掉幼崽,指望以后再繁殖。克鲁格说,隐鳃鲵环境的变化可能已将这种曾经有益的适应变成了有害的进化陷阱。
研究结果表明,蝾螈林地栖息地的森林砍伐可能是罪魁祸首。在森林上游覆盖率低的地区,整窝同类相食的现象比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常见三倍。植被有助于防止河岸侵蚀,挡回充满盐分的淤泥,这些淤泥会改变水化学性质并填满砾石之间的缝隙——隐鳃鲵幼虫就生活在那里。树木还可以为溪流遮阴,保持水温较低且富含氧气。
同类相食并不是威胁隐鳃鲵种群的唯一人为死因;垂钓者有时会意外捕捞到成体,而充满淤泥的栖息地本身也会伤害幼虫。霍普金斯说,“这是一个已经存在数百万年的物种”,它在消灭恐龙的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而现在我们人类正在将其推向灭绝。”
霍普金斯说,恢复森林覆盖率和在溪流周围设置保护措施将需要数十年时间。在短期内,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可以通过饲养隐鳃鲵幼虫进行放生并避免巢穴中的这种危险来保持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