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煤炭转化为天然气的努力能否被阻止?

这项努力旨在改善中国的空气质量并提高能源安全,但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北京—这项努力最初受到环保主义者的批评。然后,它受到政府官员的限制。现在,中国以煤炭为燃料的合成天然气产业面临又一次打击,一群能源专家对其经济可行性提出质疑。

在北京最近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来自中国和西方智库的研究人员对中国合成天然气产业中长期存在的商业风险展开抨击,包括对不成熟技术的依赖、不断上升的环境成本以及黯淡的市场前景。研究人员断言,如果启动更多项目,可能会给国家的财政预测带来冲击。

煤制合成天然气——通过气化过程将煤炭转化为天然气的产物——直到2013年在中国几乎不存在。然而,随着去年中国对清洁燃料的需求飙升,以及清洁空气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国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发展加速。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根据绿色和平组织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国目前运营着两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但还有其他48个工厂正在建设或规划中。一旦在2020年完成,这些工厂每年将生产2250亿立方米的煤制合成天然气。

这可能为中国烟雾弥漫的东部地区提供快速解决方案,有可能取代燃煤电厂和石油驱动汽车的燃料。但也可能造成环境噩梦。

绿色和平组织计算,如果中国目前规划中的所有煤制天然气工厂都按计划建成,它们每年将排放超过10亿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2011年中国碳排放量的八分之一。

此外,从煤炭生产天然气需要大量淡水供应。五分之四的煤制天然气工厂位于或将位于新疆、内蒙古和其他西北地区,这些地区是该国最干旱的土地之一。

意外成本激增
在北京的会议上,研究人员还描述了与中国合成天然气项目相关的经济原因。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北京办事处的高级分析师陈丹将商业计划书与中国现有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了比较。

她发现,实际项目的成本和时间都超过了预期,而且项目的收益也低于预期。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开展的一个项目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案例。

这是中国首个合成天然气项目,这家电力生产商在工厂设计、建设和测试方面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和四年时间。然而,由于技术障碍和其他问题,其进展落后于计划。

今年早些时候,技术故障导致爆炸,造成两名工人死亡,四人受伤。在这场悲剧之后,该公司不得不冻结生产数月,给本已陷入困境的运营带来了又一笔经济负担。

而这仅仅考虑了不成熟技术造成的财务意外。陈丹说,对于中国计划在干旱地区建设的大多数合成天然气工厂来说,成本将会成倍增加,因为工厂运营商将不得不为节水项目付费,以换取用水权。

此外,如果中国对碳排放定价——这在七个试点地区已经实现——那么从煤炭生产天然气将变得更加昂贵。

规划产能超出需求
中国天然气销售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部分原因是天然气价格上涨。正如北京石油天然气规划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周树惠解释的那样,曾经用天然气装置取代燃煤动力装置的中国工厂,现在又开始对煤炭重新产生兴趣,因为它更便宜。

周预测,随着中国开始改革其定价机制,旨在让天然气销售价格随市场需求波动,这种趋势可能会增长。多年来,中国的天然气价格一直由中国政府固定,以保持低位。

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计划中的天然气市场发展产生影响。尽管中国国家能源局设定了2020年每年4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目标,但周树惠表示,可能只会实现3500亿立方米。

周树惠表示,国内气田和国际卖家将供应其中的大部分,并补充说,预计来自中国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天然气不到10%,即300亿立方米。

但中国计划中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产能已经超过了这个规模。绿色和平组织的研究表明,仅在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期间,中国开发商就签署了总产能为780亿立方米的协议——是周树惠认为合理规模的两倍多。

乐观的地方观点无视惨淡的经济状况
今年7月,中国中央政府发布声明,要求地方政府收紧对煤制天然气项目开发商的土地资源、银行贷款和其他支持,以期削减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扩张。但一些业内人士怀疑这种努力的效果。他们表示,亲发展的地方政府仍在推动中国合成天然气热潮。

一位研究人员表示:“当公司与地方政府谈判以寻求采矿权时,地方政府通常要求他们在该地区开发煤化工项目。”该研究人员所在的研究所隶属于一家经历过此类要求的国有煤炭生产商。

这位研究人员表示,地方政府这样做是受到他们认为该项目可能带来的数十亿美元投资的诱惑。因此,尽管经济前景惨淡,但公司往往别无选择,只能建设煤制合成天然气工厂。

这位研究人员要求不具名,因为他未被授权公开讨论此事。

其他能源专家在会议上也提到了地方政府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强烈动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呼吁加强行业准入要求,并改善政府监管。

转载自 Climatewire,经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许可。www.eenews.net,202-628-650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