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婴儿缺失关键微生物

一项英国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证据,表明婴儿的出生方式会改变他们的微生物组,但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

仅用于说明目的。

婴儿的出生方式对其微生物组——即定植于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新生儿微生物组研究的发现,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强的证据,表明通过阴道分娩的儿童与剖腹产的儿童携带不同的微生物。研究发现,剖腹产的新生儿往往缺乏健康儿童和成人体内发现的肠道细菌菌株。相反,他们的肠道中寄生着医院常见的有害微生物。

这项研究分析了英国近 600 例分娩案例,没有研究这些微生物差异是否会影响以后的健康。但该研究的领导者、英国欣克斯顿惠康桑格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家特雷弗·劳利表示,致病细菌的存在令人担忧。该研究于 9 月 18 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些儿童体内医疗保健病原体的定植水平令人震惊。当我第一次看到数据时,我简直不敢相信,”他说。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世界塑造我们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先前的研究已经暗示,剖腹产的婴儿无法获得一些通过阴道分娩的儿童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微生物。这一观察结果导致一些父母用阴道液擦拭剖腹产的婴儿,试图恢复任何缺失的微生物。但这种被称为阴道接种的做法存在争议,并且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劳利表示,过去研究的局限性——例如规模较小和采样有限——意味着尚不清楚婴儿的出生方式是否会影响他或她的微生物群。

明显的差异

劳利的团队与伦敦和莱斯特三家医院的助产士和医生合作,对 596 名婴儿的粪便中的微生物 DNA 进行了采样和分析——其中 314 名婴儿是阴道分娩的,282 名婴儿是剖腹产的——在出生后的第 4 天、第 7 天和第 21 天。

他们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剖腹产的婴儿缺乏共生细菌菌株——这些菌株通常在健康个体中发现——而这些细菌构成了阴道分娩婴儿的大部分肠道群落。相反,剖腹产婴儿的肠道主要由机会性细菌(如肠球菌克雷伯氏菌)主导,这些细菌在医院中循环。劳利说,这种差异非常明显,“我可以从一个孩子身上取样,然后以很高的确定性告诉你他们是如何出生的。”

然而,在出生几个月后,婴儿的微生物群变得更加相似——除了一个名为拟杆菌的常见共生细菌属。这些细菌在几乎所有剖腹产婴儿出生后的微生物群中都缺失或以非常低的水平存在。平均九个月后,这些婴儿中约有 60% 的肠道内仍然很少或没有拟杆菌。先前的研究表明,拟杆菌的某些物种会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并帮助抑制炎症。

为了更好地评估倾向于在剖腹产婴儿肠道中定植的微生物,劳利的团队从粪便样本中培养了数百种细菌菌株。基因组测序鉴定出负责抗生素耐药性和毒力的基因,并证实这些菌株与倾向于在医院中发现的机会性细菌有关。

健康影响

劳利的研究是名为“婴儿微生物组研究”的更大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跟踪数千名新生儿进入童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剖腹产的儿童日后患哮喘和肥胖的风险增加。劳利表示,通过研究足够多的儿童,他的团队应该能够确定出生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微生物群变化——是否是这些健康关联的原因。

但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新生儿科医生约瑟夫·诺伊表示,除了分娩方式之外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微生物群的差异。剖腹产的母亲会接受可以穿过胎盘的抗生素。他们的婴儿也往往会在医院里待更长的时间,并且比阴道分娩的婴儿更晚接受富含微生物的母乳。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微生物学家罗伯·奈特表示,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识别可以给予剖腹产婴儿的特定微生物菌株,使他们的微生物群与阴道分娩的婴儿相似。他之前进行过一项小型的阴道接种试验,并且在 2011 年他们的女儿因紧急剖腹产出生后,他与妻子一起进行了该手术。

劳利与人共同创立了一家提供微生物疗法的公司,他表示,或许有可能以这种方式改变新生儿的微生物群。但他强调,他的团队的最新研究不支持阴道接种。“将未定义的微生物放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体内是非常危险的,”劳利说。“我们的数据不支持这一点。这让我非常紧张。”

本文经许可转载,于 2019 年 9 月 18 日首次发表

Ewen Callaway is a senior reporter at Nature.

More by Ewen Callaway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