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与自杀: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研究人员调查了受害者和施暴者的风险

以下文章经许可转载自The Conversation,这是一个报道最新研究的在线出版物。

众所周知,欺凌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经历。在过去十年中,像菲比·普林斯阿曼达·托德这样的青少年在遭受欺凌后自杀的故事,更加突显了这一点。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能够拥有未来。


最近,八岁男孩加布里埃尔·塔耶的父母提起联邦诉讼,控告辛辛那提公立学校,声称他们的儿子自杀是因为学校掩盖且未能阻止欺凌文化。

所有 50 个州都制定了某种反欺凌法,并且越来越多的学校被要求实施欺凌预防计划。

欺凌和自杀都是儿童和青少年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作为一名在青少年暴力和欺凌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学者,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欺凌与自杀之间的联系。尽管两者之间肯定存在联系,但研究突出了这种关系的复杂性。

欺凌者及其受害者

许多研究已经考察了欺凌与自杀意念或自杀想法和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我们想看看这些研究可以告诉我们这种关联的强度:遭受欺凌或欺凌他人是否与自杀意念有关?

为了找出答案,我们对47 项关于 K-12 环境中学生欺凌和自杀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来自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包括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和芬兰)。

总体而言,我们发现,以任何身份参与欺凌的青少年——包括欺凌者和欺凌受害者——比未参与欺凌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考虑和尝试自杀。简而言之,欺凌对所有参与者都是有害的。

我们还发现,欺凌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在欺凌-受害者中最为强烈:即同时经历过欺凌的施暴者和受害者的青少年。这与过去的研究一致,表明欺凌-受害者在经历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时处于特别高的风险之中。

谁的风险最高?

除了关于欺凌者与受害者的问题外,我们还考察了欺凌与自杀意念之间关联的三个因素:性别、国家以及欺凌的衡量方式。

虽然欺凌参与与自杀想法或行为倾向之间的关联在男孩和女孩中相似,但我们在这些研究的来源国方面确实发现了一个差异。总的来说,与国际同类研究相比,美国的研究中欺凌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更强。

总体而言,当研究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识别受害者,例如“你是否遭受过欺凌?”时,研究也显示出欺凌受害者与自杀想法之间存在更强的联系。询问特定行为(未提及欺凌一词)的研究显示出较弱的联系。

这一发现可能反映出自认为是遭受欺凌的青少年比仅承认经历过特定行为(例如,他们被嘲笑过)的青少年更常见自杀意念。后者可能不会将自己定义为遭受过欺凌的人,并且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可能较低。

我们还需要考虑什么?

研究清楚地表明,欺凌行为的参与——双方都有——与自杀想法和行为之间存在关联。然而,它也表明,除了欺凌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与自杀想法和行为相关。

例如,在一项针对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旦考虑到抑郁和青少年犯罪,未参与欺凌的青少年与参与欺凌的青少年之间的差异很小。

最近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强调了低自尊和抑郁作为性少数和异性恋青少年遭受欺凌后产生自杀想法和行为的促成因素的作用。

简而言之,许多心理和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自杀意念。

这对干预和预防意味着什么?

我们关于欺凌的文化叙事假定,遭受欺凌的青少年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很高。但研究表明,欺凌者自身也面临风险。

该分析提供了更多证据,表明以施暴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经历欺凌的青少年,尤其面临心理困扰的高风险。

简而言之,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有害的。

我们的研究(以及未来可以做的更多研究)应促使创建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计划,以更好地满足参与欺凌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特别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对欺凌孩子的心理健康支持——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受害者。

这是一篇最初于 2014 年 5 月 14 日发表的文章的更新版本。

本文最初发表于The Conversation。阅读原文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