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者也会伤害自己

研究表明,欺凌者也可能遭受心理上的痛苦

这个故事太常见了:一个中学生在校车过道上行走时被绊倒,全车的孩子都爆发出笑声。在接下来的几天和几周里,同一个年轻学生在楼梯间被推搡,在午餐室被骚扰,并在网上被嘲笑。同学们在攻击中表现得恶毒且毫不退让,经常招募其他人加入折磨,并以任何试图阻止他们攻击的人为目标。受害者变得退缩、焦虑和沮丧,经常避免社交互动。成绩经常一落千丈。在某些情况下,受害者可能会猛烈反击,寻求对欺凌者的报复,甚至欺负其他无辜的学生,以试图重新获得一些社会控制和地位。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受害者可能会变得如此沮丧,以至于攻击转向内心并导致自杀。

科学研究证实遭受欺凌的人所经历的广泛代价,这并不令人惊讶。 社会排斥的最初体验似乎与身体疼痛非常相似,因为当人们经历社会排斥和身体疼痛时,大脑的同一区域(称为前扣带皮层的区域)会被激活;此外,排斥体验期间的大脑激活水平与自我报告的痛苦感受相关。 其他研究 表明,仅仅几分钟被排除在社交对话或互动游戏之外的参与者会经历悲伤和愤怒加剧,以及自尊和控制感下降。与排斥相关的痛苦是显著的,即使人们知道排斥他们的玩家是 被鄙视的外部团体成员(例如,3K党),或者只是 计算机模拟 。事实上,仅仅是看到别人被忽视就足以让我们心情不好。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最近发现 社会排斥也会伤害施害者以及受害者 。 欺凌似乎是双向的。孤立或排斥他人的后果可能包括愤怒、羞耻和内疚感加剧,以及社会疏离感。例如,在妮可·莱加特和同事的一系列研究中,那些遵守指示回避他人的人,其社交和情感也因此受到了损害。在这些研究中,参与者参与了“网络球”游戏,这是一个电脑投球游戏,参与者认为他们正在与另外两名玩家互动。然而,实际上,另外两名玩家是按照特定方式回应的电脑程序。尽管参与者从未与其他的“玩家”面对面会面,但当他们故意将其中一名玩家排除在游戏之外时,他们仍然会感到痛苦。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一项研究中,一些参与者被直接指示将另一名玩家排除在游戏之外(排斥条件),而其他参与者则没有收到此类指示(中立条件)。实验者假设,那些参与故意社会排斥的参与者会体验到自主性降低、与其他玩家的联系减少以及负面情绪增加。为了确保这些后果是由于参与排斥本身,而不仅仅是遵循指示性游戏说明,第三组参与者被告知将球平等地扔给所有玩家(包容条件)。数据显示,与中立条件下的玩家相比,排斥和包容条件下的玩家的自主性均有所降低,但排斥条件下的玩家的自主性降低最为严重。此外,只有排斥条件下的玩家报告说负面情绪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感降低。

在第二项研究中,参与者再次在排斥和中立条件下进行测试,以及在被排斥的条件下进行测试(在这里,参与者被故意排除在游戏之外)。那些积极回避他人的人比那些处于中立甚至被排斥条件的人感到更多的内疚、羞耻和愤怒。他们也是唯一报告自主性降低的小组。

当然,这些研究考察了社会排斥的即时或短期影响,可能无法反映受害者或欺凌者的长期后果。不幸的是,杜克大学最近的纵向研究表明,欺凌的后果可能在事件发生后很久仍然存在,甚至延续到成年。例如,在对 1200 多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大约 25% 的人报告说在 16 岁之前至少被欺凌过一次,而那些被欺凌过的人在年轻时患焦虑症的程度更高。 其他一些研究表明,被排斥的儿童反过来可能会对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在杜克大学的研究中,20% 的被欺凌者也是攻击者。那些既是受害者又是欺凌者的人经历了最严重的长期后果,患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和自杀倾向的比例最高。

看来欺凌者可能和受害者一样损失惨重。好消息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反欺凌运动,包括学校项目、支持网站和社交媒体活动(例如,我们学校不容忍爱更大声这是我的人生停止欺凌)。2011年,李·赫什制作了纪录片《欺凌》,该片重点介绍了五个不同的虐待性、破坏性欺凌案例,并催生了《欺凌项目》,该项目受到主流媒体的赞扬,并得到了许多名人的认可,包括凯蒂·库里克、玛莎·斯图尔特、纳亚·里维拉、科里·蒙蒂思等人。甚至奥巴马总统也加入了这场斗争,支持旨在消除学校欺凌的 公共政策和立法。如果这些反欺凌倡议和政策被证明有效,也许这一次,每个人都会赢。

您是专门研究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或心理学的科学家吗?您是否阅读了您想撰写的近期同行评审论文?请将建议发送给《心灵事宜》编辑加雷思·库克,他是波士顿环球报的普利策奖获奖记者。可以通过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联系他。

Cindi May i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College of Charleston. She explores avenues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and outcomes in college students, older adults and individuals who are neurodiverse.

More by Cindi May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