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研究探索自杀的根源

一项临床试验将研究尝试过自杀的人的神经结构和功能

depressed person

研究人员希望阐明与自杀冲动相关的大脑机制。

©iStock

自杀是一个谜。不到10%的抑郁症患者会尝试自杀,而大约10%的自杀者从未被诊断出患有任何精神健康疾病。

现在,一项研究正试图确定当一个人尝试自杀时大脑中会发生什么,以及是什么让这些人与众不同。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自杀是否是由某些大脑生物学驱动的,而不仅仅是已知的精神障碍的症状。

该项目于上个月启动,将招募50名在入组研究前两周内尝试过自杀的人。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精神病学家卡洛斯·扎拉特及其同事将比较这些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与40名一年多以前尝试过自杀的人、40名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但从未尝试过自杀的人以及40名健康人的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这样做,研究人员希望阐明与自杀冲动相关的大脑机制。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扎拉特的团队还将给最近尝试过自杀的组别使用氯胺酮,一种精神活性“派对药物”。氯胺酮有时被用于治疗抑郁症,可以迅速阻止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即使在它不影响其他抑郁症状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种效果已知会持续大约一周。

对于一些研究人员来说,这样的发现表明氯胺酮会影响特定于自杀想法的大脑回路。但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约翰·曼恩表示,异常的大脑化学和遗传也可能使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下,例如失业后,更容易尝试自杀。“它们是这个人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特质,”曼恩说。“当这个人患病时,它们会变得更加重要。”

基因中写着吗?
有证据表明遗传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杀风险。例如,自杀的被收养儿童的生物亲属比一般人群更有可能自杀。

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法布里斯·乔兰特认为,这种遗传影响与冲动和错误的判断有关,而不是特定的精神疾病。他发现,在玩一个旨在测试决策能力的赌博游戏时,自杀者的近亲比对照组更冲动。“这似乎是会遗传的,”乔兰特说。

其他研究人员正在寻找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让临床医生发现最容易自杀的人。印第安纳波利斯印第安纳大学的精神病学家亚历山大·尼库莱斯库及其同事已经确定了一组六个基因,这些基因在自杀者的血液中的表达发生了改变。该团队发现,将这些生物标志物与跟踪情绪和风险因素的应用程序的数据相结合,可以以超过90%的准确率预测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人最终是否会因自杀未遂而住院。

曼恩正在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来追踪研究最多的生物标志物,即信号分子血清素,在尝试过自杀的人的大脑中。曼恩说,他们改变的血清素模式与那些自杀身亡的人死后大脑中看到的模式相似。

尽管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发生了改变,但曼恩发现尝试过自杀的人和患有抑郁症但没有自杀未遂史的人之间存在差异。他还表明,那些自杀未遂更严重的人(例如服用一整瓶止痛药)的血清素水平的改变程度比那些尝试不那么极端的人更大。

伦理挑战
研究人员希望更好地了解自杀背后的生物学原理,从而为自杀冲动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像扎拉特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提出了困难的后勤和伦理挑战。研究人员必须考虑刚刚尝试过自杀的人是否可以就其是否参与研究做出知情决定。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精神病学家迈克尔·明岑伯格非常清楚这些担忧:他研究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者。这些人中的许多人都在为基本的生活技能而挣扎,例如保持工作或找到住房。“他们是一群难以治疗的人,更不用说研究了,”明岑伯格说。

他和研究自杀者的其他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会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并且此类研究的整体益处大于任何风险。“在大多数临床试验中,高自杀风险的人都被排除在外,所以我们不知道如何治疗他们,”乔兰特说。“我们需要评估这些人,而不是仅仅说‘将他们排除在试验之外’。”

本文经许可转载,并于2015年11月25日首次发表

Sara Reardon is a freelance biomedical journalist based in Bozeman, Mont. She is a former staff reporter at Nature, New Scientist and Science and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molecular biology.

More by Sara Reardon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