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布计划建设一个脑科学中心,其规模将与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神经科学机构相媲美。它还将作为中国期待已久的脑计划——中国版备受瞩目的脑科学倡议——的核心设施,这些倡议正在世界其他地方进行。
中国脑科学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日期为3月22日,北京市政府和七家位于首都的研究机构的代表签署了协议。该协议任命了两位神经科学家——北京大学的饶毅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骆敏敏——担任联合主任。
新的北京设施将是国家中国脑研究项目的首批具体进展之一,该项目已经讨论了五年,但尚未正式宣布。 美国和欧洲分别在2013年启动了数十亿美元的脑计划,日本随后在第二年启动了一个规模较小的项目。韩国在2016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倡议。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中国的项目预计将通过其迅速壮大的顶尖神经科学家队伍、充足的研究用猴供应、该国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沉重负担以及对脑成像设施的大量投资来补充这些项目。“大脑是一个如此复杂的系统,以至于需要在国际层面做出重大努力来驾驭这种复杂性,”欧洲人类脑计划的科学研究主任卡特琳·阿蒙茨说。她说,中国有潜力为其他项目的工作提供重要的见解。
计划正在进行中
骆敏敏说,他将监督大约50名首席研究员,他们将在新中心设立实验室,而饶毅将负责外部资助,这些资助将支持中国各地约100名研究人员。骆敏敏说,它在组织和科学范围上将类似于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美国主要的脑科学资助机构),尽管规模较小。
中国中心将是北京顶尖生物医学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骆敏敏说,它将支持使用最新生物医学方法的项目,例如高通量单基因测序、精确基因组编辑和大数据处理。他还希望开发更好的成像工具,例如可以直接记录神经元活动的电压传感器和可以详细观察大脑活动的高速成像显微镜。
今年,骆敏敏计划使用北京市政府提供的1.8亿元人民币(2900万美元)聘请首批五到六个研究小组,并将他们安置在市政府已建成的建筑中,该建筑位于他的研究所对面。当以50名研究人员的满负荷运转时(骆敏敏计划在五年内实现),每年将需要约4亿元人民币,骆敏敏希望从国家脑科学项目中获得这笔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仍将来自北京。
骆敏敏说,它将成为中国脑计划的“对接点”,该计划自美国和欧洲启动其项目以来一直在规划中。到目前为止,关于该项目的具体细节很少公布。与Nature对话的科学家预计,政府将在今年某个时候正式启动该倡议。
人员配备挑战
与此同时,其他机构正在准备竞标,以争取国家脑计划的支持。上海在建的一个大型科学园区将设立一个神经科学研究的“南方中心”。该项目的组织者表示,这将比北京的对应机构支持更多的首席研究员,科学家们将其称为“北方中心”。
冯建峰是一位计算生物学家,也是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他一直参与组织上海脑计划项目。他说,一个重点将是使用人工智能(AI)来研究脑部疾病。冯建峰补充说,凭借大学提供的1.9亿元人民币,他已经在建立一个脑成像设施,该设施将容纳亚洲最多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并将设在南方中心。他说,人工智能算法将筛选图像,将患病的大脑与健康的大脑进行比较,以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大脑数据库的一部分。
预计将成为国家脑科学倡议组成部分的另一个项目是国际介观连接组项目,该项目由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设计。连接组项目旨在绘制出大脑中所有的神经连接。
对于各个中心和中国脑科学项目来说,找到足够的研究人员可能是最大的挑战。上海纽约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杰弗里·埃利希说,除了聘请顶尖神经科学家外,脑科学倡议还需要资助博士后职位和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的研究生研究职位。他说,“这将增加进入神经科学领域的顶尖学生的数量。”“那么,在五到十年内,中国可能会涌现出一批顶尖的年轻科学家。”
本文经许可转载,最初于2018年4月5日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