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长着羽毛的恐龙,可能长有类似蝙蝠的翼膜,或许能够滑翔或短距离飞行。这种生物的化石遗骸在中国东部被发现,并在今天的《自然》杂志上进行了描述,它的每个腕部都伸出一根13厘米长的棒状骨骼,这可能有助于支撑或定位翼膜;骨骼周围还附着着小块膜状组织。这是在恐龙身上首次发现这种骨骼结构。
论文的主要作者、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徐星表示,很难确定这种恐龙的翼膜覆盖了多大的面积。这种新发现的物种生活在大约1.6亿年前,被命名为“奇异翼龙”,在普通话中意为“奇怪的翅膀”。徐星及其同事估计,这种生物的翼展为60厘米,重约380克,大致相当于喜鹊的大小,但略重一些。
马里兰大学学院公园分校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小托马斯·霍尔茨说:“这是我多年来在化石记录中见过的最奇怪的动物之一。它提出的难题比解决的要多得多。”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 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争论点
徐星说,尚不清楚从奇异翼龙腕部伸出的棒状骨骼是保持在一个位置,还是可以以某种方式移动以控制翼膜。而且,根据他的团队挖掘出的一个标本,他指出,很难判断这种生物是滑翔、拍打翅膀,还是像一些现代蝙蝠和许多鸟类(包括雨燕、啄木鸟和雀类)那样在两者之间交替进行。
研究小组认为,如果奇异翼龙真的飞上天空,它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滑翔,而不是拍打翅膀。翼膜中的骨骼可能使拍打变得笨拙,而前肢骨骼上的特征表明,这种恐龙的飞行肌肉可能相对较小且较弱。(这种生物的羽毛并不能帮助它飞行:它们更像是僵硬、磨损的刚毛,而不是当今鸟类拥有的空气动力学结构。)
霍尔茨说,如果它的翼膜被用于飞行,那么这种恐龙的空中飞行能力将与翼龙(一种长有翼膜而不是羽毛的古代飞行爬行动物)的飞行能力分开进化。
但霍尔茨说,这种恐龙的翼膜可能反而是一种展示装置,用于求偶仪式或帮助它们将自己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他说:“将这些翼膜与飞行联系起来的诱惑可能是误导性的。”
毕竟,进化可能以前也玩过类似的把戏:许多古生物学家提出,羽毛最初进化是为了让恐龙更好地保持身体热量或与潜在的配偶交流,而羽毛只是后来才被用于飞行的目的。
本文经许可转载,并于2015年4月29日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