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小行星是在太空中危险漂浮的大石头,是进行激光炮空战的好地方。传统的科学观点认为它们是行星形成的剩余碎片。然而,它们的完整故事更为复杂,至今仍只是隐约可见。行星科学家们统称为小行星的物体种类繁多——从巨石到漂浮的砾石堆,再到有过去火山活动迹象甚至液态水的迷你行星——以至于不可能有单一的共同起源。
只有最大的,直径超过约100公里的小行星可以追溯到我们太阳系46亿年前的黎明时期。那时,太阳系基本上是一大群小行星,或者像研究人员在早期阶段称呼它们的那样,星子。它是如何变成这样的仍然是一个谜,但主要的观点是,围绕着新生的太阳旋转的原始尘埃凝结成越来越大的天体。其中一些天体随后聚集成行星;一些在较大天体的引力加速下被抛入深空;一些坠入太阳;极少数什么都没做。这些幸存者徘徊在行星遗弃它们的区域,特别是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空隙。渐渐地,它们也在被清除。最初在主带中的小行星,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甚至可能只有百万分之一仍然存在。
较小的小行星不是遗迹,而是碎片。它们的尺寸各异,表明它们是碰撞链式反应的产物:小行星撞击并破碎,碎片撞击并破碎,以此类推。有些是岩石质的;有些是金属质的——表明它们来自原始天体内的不同层。大约三分之一的小行星属于轨道相似的星族,这些星族的轨道可以及时倒退到一个空间点,即诞生它们的碰撞地点。由于星族应该在1000万到1亿年后分散,因此通过碰撞形成小行星必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产出关于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报道。
的确,行星形成也是如此。每当小行星撞击行星时,它都有助于使其体积增大。小行星与其说是行星形成的剩余物,不如说是最后的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