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砷蕨类植物暗示清理方案  

中华凤尾蕨的基因使其能够安全地储存毒素 

蜈蚣草,一种凤尾蕨

乔迪·班克斯 普渡大学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受砷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如果这种物质进入饮用水和农作物,会导致皮肤损伤、癌症和其他疾病。但是,中华凤尾蕨Pteris vittata天然积累的砷含量足以杀死大多数其他生物——并且不知何故它仍然能够茁壮成长。这种耐受性背后的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生物化学难题。

现在,普渡大学的植物研究人员乔迪·班克斯和蔡超以及他们的同事已经解释了这是如何发生的。班克斯说,通过将这种蕨类的基因拼接到其他植物中,生物工程师有一天可能会利用其能力来帮助清理受污染的区域。

班克斯注意到,当这种蕨类植物遇到砷时,它的三个基因变得更加活跃。为了测试它们是否是其耐受性的幕后推手,她使用了一种常见的生物技术来“关闭”几个样本中的每个基因——这些样本在暴露于毒素时死亡。然后,她和她的团队使用显微镜追踪这些基因在该物种中编码的蛋白质,重建这些蛋白质如何协同工作,以收集和中和砷,因为砷会穿过植物的叶片。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


其中一种蛋白质 GAPC1 存在于许多生物体中,并利用磷酸盐帮助分解糖类以获取能量。砷酸盐是土壤中发现的砷的形式,它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它会在此过程中取代磷酸盐,从而阻止能量产生。但在蕨类植物中,GAPC1 具有略微不同的结构,使其能够化学结合砷酸盐。另一种名为 OCT4 的蛋白质,由其他基因之一编码,有助于将捕获的砷酸盐跨膜穿梭到细胞内称为囊泡的微小结构中。在囊泡内部,由第三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GST 将砷酸盐转化为称为亚砷酸盐的形式。研究人员发现,囊泡将这种化合物转移到植物的某些部位,在那里它安全地积累起来,作为防御饥饿昆虫的手段。他们的研究发表在 5 月份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2016 年,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巴里·罗森(未参与这项新研究)在一种耐砷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了一种捕获和中和毒素的过程,该过程使用了几乎相同的基因。蕨类植物将亚砷酸盐捕获在专门的细胞中,而细菌则将其泵回环境中。“证明这种非常新颖的机制也适用于植物和细菌,”罗森说,“表明生物体已经进化出一种方法来绕过砷酸盐产生毒性的主要方式。”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