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学习新信息的?
海蒂·约翰森-伯格,牛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回应: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我们天生就倾向于厮守终生吗? ——切尔西·布伦南,明尼阿波利斯
珍妮·卡莉亚·斯塔马塔基斯,旧金山湾区几所大学的讲师,回应:
“至死不渝”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法,但随着离婚率超过 50%,许多人很可能会同意,人类具有生物学冲动,倾向于非一夫一妻制。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大脑被设计为尽可能多地寻找伴侣,这是一种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行为。例如,黑猩猩生活在滥交的社会群体中,雄性与许多雌性交配,反之亦然。
但其他动物已知会终生结合。红狐狸不像郊狼或狼那样成群结队地生活,而是形成一夫一妻制的配对,平等地分担父母和狩猎的职责,并作为一个单位保持在一起直到死亡。
对于人类来说,一夫一妻制并非生物学注定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进化心理学家大卫·M·巴斯表示,总的来说,人类天生倾向于非一夫一妻制。但是,巴斯认为,滥交并非普遍现象;终生关系对许多人来说可以而且确实有效。
那么,是什么区分了那些能够走到最后的夫妻呢?多项研究表明,一系列非生物学因素可以帮助确定哪些配对能够长久——那些公开沟通、互相尊重、拥有共同兴趣并在强烈的吸引力消退时仍保持亲密友谊的人。
华盛顿大学的名誉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开发了一个模型来预测哪些新婚夫妇会保持婚姻关系,哪些会离婚,他声称这种方法的准确率高达 90%。他发现,大多数离婚发生在夫妻结合后的关键时刻。第一个时期发生在七年后,此时夫妻往往会感受到关系的压力(七年之痒是否敲响了警钟?)。20 年后,夫妻可能会遇到“空巢综合症”——一种当孩子离家后可能出现的孤独感,这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一位夫妻治疗师最近与我分享了一个他总是问客户的关键问题:“告诉我关于你们婚礼当天的事情。” 一个由积极回忆组成的答案是一个好兆头。一对夫妇如果开始谈论雨水和压力,也是提供了一个明显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