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彦正在重新构想未来  

《宇宙》联合创作者讨论如何传达她对人类的梦想 

1964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展现了对进步的乐观态度。

Getty图像

经典PBS系列节目《宇宙》首播40年前所处的宇宙已不复存在。1980年,互联网尚处于萌芽阶段,科学家们才刚刚开始对全球变暖发出警报,而如今的科学现实,如系外行星、暗能量和希格斯玻色子,仍然完全是理论性的。《宇宙》由其主持人,已故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与他的妻子安·德鲁彦和他们的合作者史蒂文·索特共同创作,该系列节目对宇宙中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清晰视角已被时间的流逝所蒙蔽。

然而,今天,萨根的心血结晶正在进行现代的重新构想,这场重构始于2014年,德鲁彦担任执行制片人、编剧和导演,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担任主持人。这部复兴之作的第三季《可能的宇宙》将于三月开始播出;德鲁彦的配套书籍将于二月出版。《大众科学》与她谈论了《宇宙》、科学传播以及她对通过理性探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美丽的愿景。 

我们对最新一季的《宇宙》有什么期待?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订阅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新一季包含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愿景,并且是对爱因斯坦在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所说的一句名言的思考。我会意译,但他的意思是说,除非科学的内在意义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否则科学就无法像艺术那样完成其使命。当我看到那句话时,我意识到这就是《宇宙》最初的使命:将内在意义带给每个人。

这一季笼罩在气候变化的阴影之下。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文明的成员,这个文明无法觉醒去应对威胁要摧毁它的挑战。唤醒[人们]的方式之一是描绘一个梦想,如果我们明智而有远见地运用我们的科学和技术,并开始以科学的时间尺度来思考,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不是下一个资产负债表,下一个季度,下一次选举,而是1000年以后。那将会是什么样子?

以这种方式使用科学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说,科学是人类自尊的罕见场合之一,正是因为[科学]是一种机制,它说:“我们是人类,我们会欺骗自己和彼此。所以让我们创建一个系统,无论我们多么想相信某件事,如果它不是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终将知道。”……除非我们面对现实并拥抱它,否则我们能有什么幸福,有什么自尊?

《宇宙》将探索哪些“可能的宇宙”?

我们将前往我们自己历史中失落的世界。比如伟大的城市摩亨佐·达罗(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它在几千年前就拥有室内管道和一个辉煌的文明——我们将它重现生机。当然,我们也会前往系外行星上可能的宇宙,以及我们太阳系中的行星。

我们也探索内在世界。例如,我们对人脑的“连接组”概念很着迷——这个想法是,正如我们已经绘制了人类基因组一样,我们可以绘制出单个人类的所有思想、联想、记忆和想法。想象一下把它放在星际探测器上!

而且我们还前往我们脚下的世界,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星球上其他生命形式的交流方式。就像蜜蜂的民主社会,共识是通过摇摆舞达成的。我们在这里思考来自其他外星文明的信息,而我们却生活在另一个使用符号语言进行交流的社会之中。

您对未来的梦想是什么?

我有一个理论,梦想是地图。而[今天]我们没有一个伟大未来的梦想。我想用《宇宙》第13集创造一个可信的未来梦想,在这一集中,我们前往1939年世界博览会,那里有装饰艺术风格的棕褐色华丽,然后是1964年世界博览会,那里有柯达彩色未来主义的乐观精神,再然后是2039年世界博览会。我最自豪的是纽约港的一座新的巨像,它由从大气中回收的二氧化碳变成碳酸钙——石灰石构成。就像自由女神像,只不过它是生命之树,拥有所有不同的生物物种。

那是我的梦想:人类的雄心壮志将 направлена на 让这个星球,以及它所支持的惊人的生命多样性,成为我们的优先事项。这就是《宇宙》最终要达成的可能世界。

李·比林斯是一位科学记者,专门研究天文学、物理学、行星科学和航天,并且是《大众科学》的高级编辑。他是一本广受好评的书籍《五十亿年的孤独:在星际中寻找生命》的作者,该书于2014年荣获美国物理学会的科学传播奖。除了为《大众科学》工作外,比林斯的文章还曾发表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连线》《新科学家》《大众科学》和许多其他出版物上。作为一位充满活力的公众演讲家,比林斯曾为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和谷歌做过特邀演讲,并曾担任国家地理、突破奖基金会、Pioneer Works和各种其他组织举办的活动的主持人。

比林斯于2014年加入《大众科学》,此前曾在《SEED》杂志担任编辑。他拥有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

更多作者:李·比林斯
大众科学 Magazine Vol 322 Issue 3这篇文章最初以“重新构想未来”为标题发表于《大众科学》杂志 第322卷 第3期 (), 第24页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320-24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