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然杂志的马特·卡普兰,网址:https://www.nature.com/news/index.html
现代哺乳动物通常群居,但大多数有袋动物都是独居的。由于没有化石证据表明这些动物曾经有过其他行为,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有袋动物在其进化史上一直是独行侠。现在,对一个包含许多似乎生活在一起的有袋动物的化石遗址的分析正在推翻这一观点。
该遗址位于玻利维亚的蒂乌潘帕地区,包含 35 个普卡德尔菲斯·安第斯山脉标本,这是一种来自古新世早期(6400 万年前)的原始负鼠。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能够拥有未来。
牙齿通常是古生物学家能够找到的古代哺乳动物的全部遗骸,因为牙列结构坚固耐用,并且易于化石化。然而,在玻利维亚遗址的 35 个标本中,有 22 个由近乎完美的牙齿、头骨和身体骨骼组成。
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桑德琳·拉德维兹和她的同事于 5 月 8 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对这些标本的分析。
俄克拉荷马州诺曼市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理查德·西费利说:“找到如此高质量的样本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满屋
但吸引拉德维兹的不是标本的状况,而是它们在化石遗址中的位置。
她和她的团队报告说,有袋动物标本化石化在两个聚集区,两个区域的覆盖面积都不超过一平方米,其中 12 个在一个位置依偎在一起,23 个在另一个位置,相距仅 3 米。
河流的水流等自然力量可能在这些标本死亡后将它们聚集在一起,但拉德维兹认为这不太可能,因为死后移动的骨骼很少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相反,拉德维兹提出,这些有袋动物在两个洞穴中一起生活,当时某种灾难,如山洪暴发,将它们活埋。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罗哲玺说:“这种类型的群居性以前在其他类群的化石中也曾见过[如恐龙],但这是我们见过的有袋动物最早的群居聚集的例子。”
两个洞穴内社会群体的构成与今天负鼠的情况截然不同。只有极少数现代负鼠会生活在一个领地内,但玻利维亚标本的形态表明,该遗址至少存在 6 只成年雄性(根据其大型犬齿和长头骨识别)、12 只成年雌性、4 只亚成年个体和 1 只未成熟个体。
拉德维兹说:“如此混合的有袋动物生活在一起暗示,它们现代的独居生活方式在 6400 万年前并不存在。”
西费利说:“该团队能够将这些化石识别为同一物种的雄性、雌性和幼年个体,这真是太棒了。如果我发现这些化石是孤立的标本,我真不敢想象我会将它们归类为多少个物种。”
死胡同
然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古生物学家马塞洛·桑切斯质疑玻利维亚的发现是否能代表古新世时期有袋动物的一般行为。
他说:“在并非现存有袋动物祖先的一个谱系中,早期有袋动物身上看到的群居性可能是一种进化‘实验’,而独居行为是古代的状况。”
无论群居性在其他物种中是否普遍存在,它显然适用于这些玻利维亚负鼠。然而,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群居的冲动仍然是一个谜。
拉德维兹推测,对温暖的需求可能将这些动物聚集在一起。事实上,在南澳大利亚,一些典型的独居有袋动物会在冬天温度下降时,成群结队地依偎在一起,最多可达 40 只,以保持温暖。但古代玻利维亚的气候主要是热带气候,这不太可能。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该论文的合著者克里斯蒂安·德·米佐恩有另一种解释。“有袋动物当时正在南美洲各地辐射扩散。群居行为可能使在新地区和新环境中定居更容易,有利于繁殖和亲代抚育。一旦种群建立起来,群居性就不再那么有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化石发现来证明这一点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最初于 2011 年 5 月 8 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网址为:https://www.nature.com/news/2011/110508/full/news.201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