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空气污染可能使5亿中国人的寿命缩短了25亿年。 这篇论文于周一发表在PNAS上,研究了污染数据和死亡记录,以了解长期以来作为空气污染源的燃煤是否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损害了中国北方的公众健康。 该研究结果引起了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也是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的迈克尔·格林斯通说,他受以下问题驱动:“在人的一生中,暴露于高浓度空气污染的代价是什么?” 然而,他指出,找到答案极其困难,因为简单地比较不同地区的污染水平和健康状况可能会产生误导。 一方面,人们经常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并经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不能假设所有人都经历了相同的暴露。 而且,世界各地不同人群获得医疗保健的机会也不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背景来回答这个问题,”格林斯通说。
几年前,格林斯通的一位同事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政策中看到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从1950年到1980年,中国政府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此期间,“淮河政策”为中国东部自西向东流动的淮河以北的家庭和办公室免费提供煤炭取暖。与此同时,预算限制使得淮河以南没有免费的煤炭供应。同时,政府规定限制了家庭的迁徙能力,因此许多人在一个地方居住了几十年。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方式是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通过检查淮河两岸的死亡率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格林斯通的团队发现了一个差异:淮河以北,燃煤普遍存在,预期寿命较低,污染浓度较高。“我们对数据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测试:我们想知道淮河边界处的空气污染是否发生了跳跃,”格林斯通说。“我们发现了这一点。所有其他因素都相同。”
为了建立这些联系,格林斯通和他的团队检查了1981年至2000年全国各地站点的污染数据。然后,他们从中国的疾病监测点收集了死亡率数据,这些疾病监测点是政府选择的145个站点,旨在准确代表人口的财富和地域分布。
在收集了五年数据后,格林斯通的团队将这些信息代入方程,以测量淮河两岸死亡率对污染水平的敏感性。结果估计,终生暴露于每立方米空气中100微克“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中漂浮的微小固体颗粒,例如污染物),平均会使人的寿命缩短三年。在1981年至2000年之间,中国北方空气中TSP的日平均值为551.6微克,而南方为354微克。在美国,1971年至1987年空气质量的法定标准为75微克。
大多数TSP是可见的,并非所有TSP都对健康构成威胁。“通常,我们的呼吸系统旨在处理环境中的任何物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健康与环境中心主任肯特·平克顿说。鼻子、食道中的粘液和肺中的细胞都会过滤外来物质,以促进清洁呼吸。但是,一些污染物颗粒会使人体的自然防御系统不堪重负,从而导致肺部炎症。这种炎症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加剧既有疾病,并在极端情况下导致死亡。
随着亚洲和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工业化,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中国,1981年至2001年,TSP的浓度是该国早期平均每立方米200微克的两倍以上,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五倍以上,甚至在后者于1970年通过《清洁空气法》之前。污染问题不仅限于室外空气,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在室内也会遇到污染;根据平克顿的说法,世界上几乎一半的人用木柴、木炭或煤炭做饭,这些都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来源。
“发展中国家确实在努力在经济增长以应对贫困和环境质量与公共卫生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格林斯通说。“我认为这项研究将对他们有所帮助——它显示了污染与健康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