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破纪录的热浪正在席卷南亚,致命高温远超100华氏度,威胁着数亿人的生命。随着全球变暖,数十亿人需要空调。这项拥有120年历史的技术曾经被认为是奢侈品,但在气候变化时代,它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可以理解的是,这引发了人们对气候威胁的担忧,即世界将被空调淹没。但是,即将到来的空调繁荣是朝着缩小贫富人群和国家之间在制冷设备可获得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朝着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迈进。
在全球目前使用的20亿台空调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美和东亚的富裕国家(气候通常较为温和的欧洲则远远落后)。在世界上最炎热的地区,空调拥有率仅为12%,而美国和日本则超过90%。但是,随着人口变得更加富裕且气温持续升高,这种趋势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40亿台空调,这主要是由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的需求驱动的。空调可能非常耗能,尤其是在使用低效型号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需要更多的电力。实际上,到2050年,空调可能占印度电网峰值负荷的20%至44%。如果这些电力由化石燃料提供——在包括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在内的高增长地区通常是这种情况——那么这种增长将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大影响。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方式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能够拥有未来。
这些预测令人担忧。对制冷的需求最终会烹饪地球吗?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问题。放弃空调不是一个选项,也不应该是目标。与其将其视为威胁,不如将其视为探索更环保的制冷技术并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机会。同时,空调有潜力均衡不同国家之间的条件,成为气候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北部和欧洲北部温带气候地区,缺乏制冷通常只是夏季的不便。在热带地区,热浪持续时间更长,温度更高,而且更致命。去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的市民经历了174天的100华氏度高温。在伊拉克巴士拉,100华氏度高温的天数为168天;在孟买,这个数字为62天。
为了理解这种热浪对人们生理意味着什么,研究人员使用了“湿球温度”,它结合了热量和湿度,以解释人体如何体验极端高温。当湿球温度达到约90华氏度时,劳动变得不安全,如果超过95华氏度,人体将无法再自行降温,从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如果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约3.5华氏度),正如一些预测显示的那样,南亚可能会经历两倍以上的不安全劳动和危及生命的温度,高于今天的水平。将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约2.5华氏度)将使这种暴露减半,但该地区仍有数百万人容易受到极端热应激的影响。这不是一个假设的未来问题。过去的九年都跻身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之列。今年,南亚的热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早,创下了3月份的纪录。自2010年以来,印度热浪已造成至少6500人死亡。仅在201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有约3500人死于有记录以来第五致命的热浪。
虽然热浪期间死亡率飙升,但还有其他不利影响需要考虑。高温已被证明会扰乱劳动生产力,在南亚和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美洲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据估计,2020年,全球因极端高温而损失了2950亿个潜在工作小时,其中对贫困国家农业部门的影响最大。由此造成的收入损失可能对工人造成毁灭性打击。
世界如何避免这场灾难?首先,要承认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充足的制冷是一项迫切的人类需求。极端高温造成的破坏将持续增长,获得公平的制冷技术对于确保居住在热带地区的数十亿人的生存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事实上,新加坡长期以来的总理李光耀认为空调是对其国家发展最重要的发明。
制造商和政府还必须进行创新,以开发使用气候影响较低的制冷剂的经济实惠且高效的空调技术。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如今的平均空调机组效率仅比2010年销售的机组高出10%——但有效的政策和技术可以将空调机组的效率提高一倍,并在2050年之前将制冷能源需求降低45%。为了提高效率,应限制在贫困国家倾销旧型号(因此效率较低且对环境危害更大)的做法。除了制定效率标准外,政府(以及慈善组织和制造商)还必须投资降低更高质量空调型号的成本。改用替代制冷剂也可以在未来几十年内显着减少制冷排放。
现在是构建更清洁、更平等的能源系统的时候了。例如,对制冷的需求正在转向热带地区,这些地区非常适合太阳能发电,而且白天气温与太阳能峰值密切相关。这意味着空调机组可能成为需求的重要驱动力,恰好在太阳能发电达到峰值时。因此,更多的太阳能将在高峰时段得到实际利用,从而提高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的财务可行性。空调的部署还应辅以更广泛的努力,以减少整体制冷能源需求。这意味着提高建筑效率并探索适用的非电力制冷技术。
制冷不一定会耗尽碳预算。事实上,如果正确利用,它可以成为公平、经济增长和向清洁能源过渡的驱动力。
这是一篇观点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达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