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适合这些动物生存的环境条件进行的全非洲首次调查,非洲大型猿类的栖息地在过去二十年中急剧萎缩。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大猩猩的栖息地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自 1995 年以来,克罗斯河大猩猩失去了 59% 的栖息地;东部大猩猩失去了 52%;而西部大猩猩面临 31% 的损失。
倭黑猩猩的栖息地减少了 29%;中部黑猩猩的栖息地减少了 17%,而西部黑猩猩的栖息地减少了 11%。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世界发现和塑造我们世界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根据本周发表在生物地理学期刊《多样性与分布》上的一篇论文,栖息地损失最大的地区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部和东部、西赤道非洲和利比里亚的上几内亚森林。
人类近亲的一个明显的亮点是,尼日利亚-喀麦隆黑猩猩和东部黑猩猩的栖息地几乎没有变化。但即使在这里,研究人员也指出,这种没有下降的情况可能归因于 20 世纪 90 年代非洲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栖息地损失已经很大。
大型猿类观察者可能已经习惯于阅读关于栖息地丧失和种群减少的文章,事实上,研究人员此前已经进行了一系列针对特定地点的工作和景观调查,旨在评估非洲大型猿类适宜环境条件的下降。但令新调查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将大量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信息以及如此大规模的猿类种群数据结合起来。
为了提供一项超越当地工作范围的新评估,来自 31 个机构的 47 位科学家分析了猿类种群、环境和调查数据库中汇编的数据——该数据库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 2007 年启动,其中包含所有现有的猿类调查信息——在 68 个不同地区隔离出大约 15,000 个已确认的大型猿类地点。然后,将这些地点的气候、植被和人类影响等环境条件与整个热带非洲没有猿类的地点进行比较,研究人员能够更精确地计算出猿类生存所必需的“适宜的环境条件”或栖息地。
然后,作者将此栖息地评估输入统计模型,以估计 1995 年和 2010 年非洲剩余的这些环境条件。
作者表示,过去二十年的快速损失是该地区在此期间经历的剧烈的社会经济变化的结果,因为以前未受触及的森林被伐木道路纵横交错。
以前完整的大型非洲猿类范围的大部分现在正在迅速转化为人类主导的空间。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的猿类栖息地,但它们通常位于保护区内。目前尚不清楚这些保护区对于猿类来说是否足够大,甚至是否受到充分保护。
研究人员借鉴现有研究并指出塞拉利昂、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和乌干达的黑猩猩密度较低,他们补充说,只要偷猎压力有限,一些群体就可以在混合用途区域维持自身。与此同时,黑猩猩比大猩猩具有更大的行为灵活性,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在人类改造的景观中生存。
根据这些发现,作者得出结论,保护工作需要“大幅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