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面临更热的未来

全球变暖最先且最严重地冲击非洲大陆

2015 年 11 月 11 日,在南非莱迪史密斯,养牛户欧文·吉基站在他曾经 20 万立方米的水坝的剩余水坑旁。夸祖鲁-纳塔尔省北部地区遭受了自 1992 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的严重影响。由于缺水和高温天气,牲畜已经死亡。

非洲已经是一些地球上环境最脆弱人群的家园,通过更频繁、更广泛和更强烈的热浪,它看起来将越来越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刺痛。

一项新研究表明,今天被认为不寻常的极端高温可能在该地区本世纪中叶成为每年都会发生的事情,而且这种趋势将更早地出现在那里——以及在其他热带地区——之后才会出现在更温和的地区,另一项研究发现。

这两项研究都详细发表在本月《环境研究快报》杂志上,强调了地球上一些最贫困的人口——通常是那些对全球变暖贡献最少的人——将面临气候变化的不应有的负担,作者说。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 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挪威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的 第一项研究的合著者兼气候研究员 Jana Sillman 说:“他们没有能力应对如此的热浪,”缺乏警告系统和定期获得医疗保健等帮助富裕国家应对热浪的手段。

非洲历史和预计的温度和降水变化。
来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极端高温的增加是数十年未减缓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吸热温室气体造成的整体变暖最明显的含义之一。研究表明,变暖已经增加了今天这种极端事件的几率,而且随着温度持续升高,预计热浪将在地球上所有地区变得越来越强烈和频繁

由于热带地区每日和季节间的温度变化较小,这意味着更极端高温的趋势将更早出现,并且将达到比更温和地区更高的高度。

这些地区也恰好与世界上最贫穷和最富裕人口居住的地区大致对应。联合国估计,热带地区约有 40 亿人口。

其中一项新研究使用气候模型将累积二氧化碳排放与极端高温发生联系起来,并表明与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分之一人口相比,最贫困的五分之一人口需要更少的排放量才能看到极端高温天数增加。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包括西非和非洲之角。

新西兰气候变化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主要作者 卢克·哈林顿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排放的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将变得更加频繁,对于一些热带地区来说,这些增加将更快地显现出来。”

另一项研究使用区域气候模型专门研究了非洲热浪的趋势,从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方面考察了这些事件。

即使居住在热带地区的人们比居住在更温和地区的人们更适应高温,但人体对高温的耐受力也是有限的。地球背景温度的升高意味着现在和未来的热浪比以前更接近该限度,就像涨潮会抬高海浪的高度一样。

Sillman 和她的同事发现,非洲已经出现了比 20 世纪最后几十年更强烈、更频繁且覆盖面积更大的热浪。模型表明,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不减少,今天被认为异常极端的极端热浪可能会在 2040 年成为每年都会发生的事情。

到本世纪末,它们可能会更频繁地发生,尤其是在没有温带地区那样季节的热带地区。

Sillman 说:“热浪不仅限于夏季。”

这种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能会因湿度而加剧。尽管这两项研究都没有纳入这个因素,但其他研究表明,热应激(温度和湿度的衡量标准)将在许多热带地区增加,包括人口增长幅度可能最大的一些地区。

其中许多地区缺乏帮助人们应对极端高温的资源,例如可靠的安全饮用水和降温中心,并且并非总是具备警告居民热浪即将来临的系统。

不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正在提高:一系列致命的热浪促使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制定了热健康行动计划,其中包括警告和提醒居民可以去哪里保持凉爽和水分。

强烈的热浪还会影响经济体的生产力,特别是像建筑和农业等以户外工作为基础的行业。最近一份联合国报告估计,脆弱国家的 10 亿工人已经受到极端高温的影响,而且工作时间的损失可能会对发展中经济体造成重大打击。

热浪还会影响许多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和牲畜——干旱和高温导致今年非洲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食物短缺。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气候研究员 迈克尔·韦纳 说:“对非洲的威胁是多方面的。通过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只是其中之一。”“农业中断,加上一些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也令人非常担忧。”韦纳没有参与这两项研究,但对极端高温进行了研究。

非洲和其他不稳定地区受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整个世界如何决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包括各国是否坚持履行其对《巴黎气候协议》的承诺。不过,由于一定程度的变暖已是必然,因此适应未来状况也将是必要的。

韦纳说:“减排可以缓解这些日益增加的风险,但即使在相当大幅度的减排情景下,热浪的变化仍然非常大。”

本文经 气候中心 许可转载。该文章于 2016 年 5 月 26 日 首次发表

Andrea Thompson is an associate editor covering the environment, energy and earth sciences. She has been covering these issues for 16 years. Prior to joining 大众科学, she was a senior writer covering climate science at Climate Central and a reporter and editor at Live Science, where she primarily covered earth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She has moderated panels, including as pa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dia Zone, and appeared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interviews on major networks. She holds a graduate degree in science,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as well as a B.S. and an M.S.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 from th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llow Thompson on Bluesky @andreatweather.bsky.social

More by Andrea Thompso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