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持续报道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遭受虐待的儿童会对施虐者产生依恋,这妨碍了他们寻求帮助或离开困境的愿望。专家们一直在努力理解这种看似具有破坏性的行为,但其根本原因仍然隐藏着。现在,研究大鼠依恋行为的科学家们的新研究为了解受虐儿童大脑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提供了见解。
大鼠在婴儿期对气味特别敏感,这可能有助于培养亲子关系。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雷吉娜·M·沙利文在2000年表明,幼鼠会被几乎任何气味吸引,即使这种气味与压力刺激(如轻微的热冲击)有关。换句话说,幼鼠会被伤害它们的东西所吸引,而不是像成年鼠那样被排斥。
幼鼠的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促使它们产生依恋而不是厌恶或恐惧?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沙利文和费城儿童医院的心理学家戈登·巴尔在老鼠的杏仁核中找到了答案,杏仁核是一个与焦虑和恐惧相关的脑区。在被厌恶气味吸引的老鼠的杏仁核中,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这种多巴胺活性的缺乏可能关闭了它们大脑的恐惧反应,从而使吸引力得以发生。沙利文说,类似的机制可能发生在受虐儿童身上,尽管杏仁核在早期人类依恋中的参与程度尚不清楚。巴尔认为,这种行为可能是作为一种生存策略进化而来的。“动物必须能够生存,这意味着它必须依恋它的照顾者,无论照顾质量如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