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BILL PARSONS |
古生物学家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的沉积层中发掘出一种奇特恐龙的遗骸,这种恐龙大约在6500万至7000万年前漫步于该地区。研究人员今天在《自然》杂志上描述了这种新奇的生物。
犹他大学的斯科特·桑普森和他的同事们根据从几个个体身上回收的骨骼鉴定了这种恐龙,这些骨骼加起来约占该动物骨骼的40%。该团队将他们的发现命名为玛西亚卡龙 (Masiakasaurus knopfleri),其属名源自马达加斯加语单词“masiaka”,意思是凶猛。然而,种名指的是“险峻海峡”乐队的主唱马克·诺弗勒,他的音乐似乎给研究人员带来了好运:每当他们在采石场听乐队的音乐时,他们似乎都能找到更多玛西亚卡龙的骨骼。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产出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报道。
以恐龙的标准来看,玛西亚卡龙是个轻量级选手,重约80磅。但无论这种娇小标本在体型上有多么不足,它都以其奇特的牙齿构造弥补了。事实上,这种生物的牙齿和下颌甚至让发现它的古生物学家都感到困惑。“当我们挖出第一块下颌骨时,我们甚至不确定它是否属于恐龙,”桑普森回忆道。“只有在将其与其他食肉恐龙的下颌骨进行比较后,我们才确信所有者的性质。下颌后部的某些特征明显是兽脚亚目。”这种新恐龙的牙齿构造尤其奇怪,因为兽脚亚目恐龙往往嘴前和嘴后的牙齿类型相同。相比之下,玛西亚卡龙的后部有扁平且锯齿状的牙齿,而前部则有圆锥形、略微弯曲的牙齿。该团队认为,这种生物可能以哺乳动物、蛇、蜥蜴、鱼类和昆虫为食。
玛西亚卡龙与在印度和阿根廷发现的掠食性恐龙有一些共同的特殊特征,这表明在南半球的晚白垩世时期发生了一次小型兽脚亚目恐龙的辐射——就像在北半球发生的那样。此外,这些小型恐龙及其体型较大的近亲阿贝力龙科的广泛地理分布可能支持最近提出的地球物理学假设。该模型认为,曾经构成冈瓦纳超级大陆的陆地可能保持了比之前认为的更长时间的连接。“如果是这样,”桑普森评论道,“恐龙和其他陆地动物可能能够在南美洲和印度-马达加斯加之间的广阔距离中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