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在《利他主义的大脑:我们天生善良的原因》(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312页)一书中,神经科学家唐纳德·W·普法夫认为,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具有无私的倾向。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普法夫假设,我们的发展和生存取决于我们从亲人那里获得的关爱,这种关系使我们倾向于帮助他人。然后,普法夫提出了利他主义大脑理论,他写道,该理论“确切地解释了利他行为发生时是如何发生的”。他阐述了一个五步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大脑会无意识地驱使我们做出利他行为。值得称赞的是,普法夫试图解开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但这本书可能也因此而显得不足:他试图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利他主义,这导致他做出了逻辑上的跳跃,并过度简化了他的论点。
也许,在试图理解利他主义时,我们需要超越大脑功能。在《利他主义存在吗?文化、基因与他人的福祉》(耶鲁大学出版社,2015年;192页)一书中,进化生物学家戴维·斯隆·威尔逊通过进化的视角探索利他主义,并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在许多社会动物,尤其是人类中,可以找到真正的利他行为的例子。威尔逊认为,自然选择不仅限于受基因塑造的特征;它也适用于受文化影响的特征。“不受约束的利己主义更有可能破坏共同利益,”他写道。因此,“利他主义群体击败自私群体。”威尔逊最后做出了一个概括性的陈述,即为了造福,甚至可能是拯救人类,人们必须优先考虑他们的利他主义倾向。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传播爱。
但利他主义可能不是理解人类美德的关键。在《道德弧线:科学与理性如何引导人类走向真理、正义和自由》(亨利·霍尔特*出版社,2015年;560页)一书中,怀疑论者和《大众科学》专栏作家迈克尔·舍默提出,我们对科学和理性思维的依赖实际上才是推动人类和社会变得更加道德的原因。舍默将道德进步定义为“有情众生的生存和繁荣的改善”。他引用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追踪了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的历史性下降,以及(尽管最近出现了一些倒退)政府批准的酷刑的减少,以及我们在废除奴隶制等方面在人权观念上的进步。然而,他似乎夸大了科学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这种道德进步。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舍默严重依赖轶事来描绘我们如何用科学能力取代了魔法思维,但他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在道德上存在问题的冒险活动(例如原子弹)中所扮演的角色。尽管存在这些缺陷,他的作品确实为我们如何在道德 beings 方面取得进步提供了一个有趣而新颖的视角。
*《大众科学 MIND》和亨利·霍尔特是附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