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剧集《十三原因》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剧中,一位自杀身亡的高中生留下了 13 盘磁带,每盘磁带都对应一个她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她最终决定的人。每集都与一盘磁带相关。倒数第二集以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描绘了自杀。有人说,这部剧准确而敏感地描绘了一个人的内心焦虑,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自杀行为和自杀本身的动机。这种开放性只能是好的,并且可能对其他处境相似的人有所帮助。然而,批评者担心,这可能会美化自杀,或将其正常化为应对人际困境的合法选择——从而导致更多自杀事件。
众所周知,自杀可能是一种传染现象。不时会在当地群体中看到“模仿”自杀事件。任何可能导致这种传染的原因都应认真对待,但科学表明,虚构作品在激发自杀方面所起的作用充其量尚不清楚。《十三原因》并非第一部卷入此类争议的虚构作品。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被指责美化自杀。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于 1774 年出版,描述了维特因爱慕夏洛特而经历的痛苦和心痛,夏洛特最终嫁给了维特的朋友阿尔伯特。无法应对的维特认为他们中必须死一个,最终用阿尔伯特的手枪自杀身亡。人们普遍认为,冯·歌德的作品导致了欧洲各地年轻男子自杀浪潮,其中许多人穿着与冯·歌德对维特的描述相似的服装,并使用类似的手枪。有些人甚至在尸体旁放着小说副本,页面翻到自杀场景的那一页。自杀研究员 大卫·菲利普斯 创造了“维特效应”一词,指代模仿自杀现象。菲利普斯 1970 年代的研究结果是建议不要将有关自杀的故事放在报纸头版。
在 1980 年代的维也纳,该市主要报纸决定大幅减少对地铁自杀事件的宣传,从而遏制了地铁自杀事件的激增。在某个日期之后,这些自杀事件不再被提及。这与地铁自杀人数的逐渐下降相吻合,说明了媒体向善的力量。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与维特效应相对应的是帕帕基诺效应,它得名于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人物帕帕基诺。帕帕基诺在确信自己永远无法赢得他的爱人帕帕基娜后,试图上吊自杀。然而,他被 3 位童灵劝说不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研究表明,媒体过度报道名人自杀事件实际上导致了自杀企图和自杀意念的增加。1962 年玛丽莲·梦露去世后,30 多岁的女性自杀风险更高。自杀专家 傅景华和叶兆辉 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比较自杀前后几周的死亡人数,研究了 3 位亚洲名人的死亡对自杀的影响。他们发现,与参考期相比,香港、韩国和台湾每位名人去世后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周的自杀人数都大幅增加。对于与名人性别相同的人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然而,关于电视和电影中虚构的自杀描写的研究证据更为复杂。皮尔基斯 及其同事回顾了有关电影和电视剧中精神疾病描写的文献。该小组无法对关于虚构自杀对一般人群中实际自杀结果的影响的问题提供确凿的答案。
研究试图评估 1986 年 3 月 2 日播出的英国肥皂剧《东区人》一集的影响。该集以一位 30 多岁的女性角色企图服药过量为特色。这些研究试图评估英国急诊部门在该集播出前后的就诊人数。一些研究为模仿效应提供了证据,但有些研究没有。其他研究报告了混合结果。因此,无法断定电影和电视中虚构的自杀行为描写是否会增加其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虽然名人式人物的自杀的过度媒体表现肯定会产生模仿效应,但公众似乎能够区分事实与虚构。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维特效应和帕帕基诺效应。很难看出以明确的方式虚构地描绘自杀如何能产生积极影响,除非当然,自杀对亲友的影响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强烈的描绘。从威慑的角度来看,自杀本身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性质可能是一个积极的特征,对幸存者的不利影响也是如此。然而,自杀可能有简单或简单的一系列原因,或者自杀代表某种类型的解决方案的信息是不幸的。从来没有只有一个原因,甚至没有十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