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各国在变得相当富裕之前,即在人均产出和收入接近世界最富裕国家之前,不会开始创造大量全新的世界技术。 中国仍然相当贫穷。 截至 2010 年,其人均收入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 然而,根据官方数据,1996 年至 2010 年间,中国企业将其研发支出每年增加了 26.2%。 美国专利局授予中国发明家的专利数量在 1996 年至 2010 年间增长了 4,628%。 这里发生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些专利申请就会发现,在最近的繁荣时期,获得美国专利的大部分是跨国公司,而不是中国公司。 换句话说,中国本土公司在产生在主要国外市场获得专利的发明方面仍然落后于其跨国竞争对手。
与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崛起相比,中国的情况很不寻常。 从日本、台湾和韩国公司作为重要创新中心崛起的早期开始,他们就拥有并生产了几乎所有授予当地发明家的美国专利。 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原因有几个。 首先,与许多亚洲前辈相比,中国更彻底地向外国公司开放了边境,并且在其经济发展的早期就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中国庞大的规模和快速增长促使跨国公司在早期阶段就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以确保它们在这个关键新兴市场取得成功。 第三,互联网使得位于中国的工程师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同事近乎实时地协作研究项目。 这种环境使得中国研发人员与其先进的区域同行之间能够进行比台湾和韩国成为创新经济体时更密切的研究互动。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在专利文件中看到了这种直接的国际互动。 跨国公司拥有的中国产生的美国专利,大部分实际上是由国际发明团队产生的,其中一些成员的地址在中国境外。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国际共同发明,它也是欧洲专利局授予中国发明家的专利的一个突出特征。
国际共同发明不仅专注于为中国市场重新设计现有技术。 许多跨国公司现在将其大部分在华研发人力投入到为全球市场生产新技术。 从整体上看,这种日益增长的国际研究合作使所有参与方都受益。 中国获得了为满足中国人民需求而设计的西方技术。 整个世界都受益于强大的中国工程人才和跨国公司研发专业知识相结合所产生的源源不断的创新。
但不幸的是,目前中国商业环境的其他方面正在削弱外国跨国公司的热情。 我们听到跨国公司经理抱怨专利侵权和商业秘密盗窃。 我们甚至听说过中国政府和国有或国家支持的公司向跨国公司施压,要求其将敏感技术转让给无关联的中国“合作伙伴”的案例。
尽管如此,我们已经看到有证据表明,国际共同发明正在印度和东欧以及中国兴起。 这种现象标志着世界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事物:一种国际研发劳动分工,将新兴经济体中技术娴熟的工程师与成熟跨国公司的技术专长联系起来。 这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这对于应对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技术挑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