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都感受过将钱花在别人身上所带来的满足感,无论是给朋友的礼物还是给灾民的捐款。现在,一个国际心理学家团队报告称,慷慨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都成立,即使在像印度和乌干达这样贫困的国家也是如此。“在北美,我们可能认为我们有额外的钱可以花在别人身上,而在较贫穷地区的人们可能最好将有限的资源花在自己身上,”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蒙弗雷泽大学的拉拉·阿克宁说。“但我们看到,慷慨在富裕和贫穷国家都是有回报的。”
这一结论部分来自对 136 个国家的 20 万成年人进行的一项广泛调查,他们回答了关于慈善捐款和主观幸福感的问题。在考虑到家庭收入和其他人口因素后,在其中 120 个国家(包括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中,捐款与幸福感之间出现了正相关关系,并且过去一个月捐款带来的幸福感提升,与受访者家庭收入翻倍所带来的幸福感提升一样高,根据调查回复。
研究人员随后进行了一些实验,以测试捐赠是否真的会提升幸福感。例如,在加拿大和南非(后者是人均 GDP 低得多的国家),参与者被随机分配购买一个礼品袋,要么给自己,要么给当地医院的患病儿童;在两个国家,那些将钱花在匿名儿童身上的人都表示比那些将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感到更快乐。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发表在 5 月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这些实验产生了稳健的跨文化一致性,这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对他人的慷慨与我们自身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特征。事实上,其他最近的研究也同意这一点。在阿克宁及其同事于 1 月份在《PLOS ONE》上发表的一项实验中,太小而不会说话或尚未被教导分享的幼儿在分享零食时比收到礼物时微笑更多。此外,在一组去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表明,给予比贪婪更自发,而贪婪需要更多的思考。
阿克宁认为,慷慨在全球范围内感觉良好,原因与饮食和性行为相同: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自然选择的短期奖励系统,用于奖励有助于长期生存的行为。阿克宁指出,我们的祖先都无法独自生存,“因此,如果慷慨能够促进社会联系,那么它可能是一种非常具有适应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