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渔业基因库

人工孵化场是在帮助还是阻碍维持野生种群的努力?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几种鲑鱼和鳟鱼物种的数量直线下降,促使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越来越多地转向人工孵化场——鱼类在舒适的圈养环境中被饲养,然后被释放到天然水体中。但根据本周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一篇论文,这种策略可能会损害野生种群。

俄勒冈州立大学(O.S.U.)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工孵化场饲养的硬头鳟(一种与鲑鱼同属Oncorhynchus的太平洋鳟鱼)一旦回到自然环境,不仅繁殖的后代数量相对较少且较弱,而且其野生出生的后代也是如此。

“圈养繁殖计划是拯救衰退种群的一种流行且有效的策略,但必须认真考虑遗传影响,”该论文的合著者Hitoshi Araki说,他最近从俄勒冈州立大学转到瑞士联邦水生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否则,野生种群可能会面临灭绝的风险。”

Araki及其同事研究了俄勒冈州胡德河的硬头鳟补充计划,发现由两只人工孵化场饲养的父母抚养的鳟鱼幼鱼的繁殖成功率仅为两只野生出生的父母抚养的鳟鱼幼鱼的37%,即使两组后代都出生在野外水域。如果幼鱼有一个野生和一个人工孵化场饲养的父母,那么它具有纯种野生幼鱼繁殖适应性的87%。

这种影响可能不仅限于鱼类。Araki推测,这可能与“任何最终为了保护工作而在野外放养和释放[动物]的补充或圈养繁殖计划”相关。

此前,在200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期文章中,报道了被释放的孵化场鱼类的繁殖率急剧下降。该研究指出,这种影响可以用自然选择来解释,自然选择倾向于在受庇护、无捕食者的环境中,而不是在更具敌意的自然界中,选择有用的特征。在被释放的母亲在产卵期间产下的大量卵中,只有一小部分最终长大成年——只有那些最适合在野生条件下生存的少数。

这项新研究与2007年的研究一样,都取样于同一个胡德河计划,这是首次研究对下一代的生存和繁殖影响:它们的野生后代。“如果适应性在下一代中下降得如此之快,一些人预计相反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下一代自然饲养中,适应性可能会恢复。为什么不呢,对吧?” Araki说,他也是2007年论文的作者。“不幸的是,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他们的结果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有些东西正在改变,”Araki说。“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特性,什么基因导致了这些变化。”他补充说,当他们找到答案时,也许有可能“减轻这些影响”。

与此同时,过度捕捞,分流和栖息地破坏继续阻碍《濒危物种法》列出的28个太平洋鲑鱼和硬头鳟种群的恢复工作。Araki承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人工孵化场计划来拯救当地种群免于灭绝。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鱼类生物学家彼得·莫伊尔表示同意。“我们不能就此停止,”他说。“我们依赖人工孵化场来维持渔业。”但莫伊尔也了解该策略可能对野生鱼类的长期适应性构成风险:“像这样的研究让我们不禁会想,‘我们在这里是在制造家畜吗?’这就像把牧场里的奶牛放到山里一样。”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