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选择一个不同物种的伴侣是有风险的。通常情况下,即使后代有生存能力,它们自己也无法繁殖,就像骡子这个经典案例一样。但是今天在《自然》杂志上描述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鸟类设法避免了杂交的代价。事实上,这种物种间的配对甚至可能是雌性的最佳选择。
牛津大学的本·谢尔顿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两种密切相关的物种之间的杂交,即斑姬鹟和领姬鹟。虽然这两个物种的雄性在羽毛和鸣叫方面明显不同,但雌性领姬鹟经常与雄性斑姬鹟配对,这种情况远比偶然发生的情况更频繁。乍一看,这种混合似乎相当灾难性:第一代雌性后代通常完全不育。然而,经过仔细观察,该团队发现了几个可以抵消混合不利影响的机制。
首先,如果一只领姬鹟在季节后期繁殖,那么选择一只斑姬鹟雄性实际上可能是有利的,因为“异种”配对会比纯领姬鹟配对产生更多的幼鸟,这归因于不同物种在最佳表现时间上的差异。其次,混种配对产生更多的雄性,雄性受杂交的影响比雌性少,因此有利于更强壮的性别。最后,谢尔顿的团队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虽然领姬鹟雌性与斑姬鹟雄性形成了配对关系,但实际上是领姬鹟雄性繁育了后代。《自然》报告附带的一篇评论中,隆德大学的丹尼斯·哈塞尔奎斯特认为,也许雌性欺骗了斑姬鹟雄性,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好的领地。(就它们而言,雄性似乎并没有特别挑剔。“雄性几乎没有择偶权,”哈塞尔奎斯特告诉《自然科学更新》,“如果它们能得到一只雌性,它们会非常高兴。”)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哈塞尔奎斯特指出,新的结果表明,脊椎动物可能已经进化出复杂的机制来平衡杂交的负面后果。“这种机制可能在两个相关物种重叠的地区迅速进化,”他写道。“或者,这些机制可能不是为了应对杂交而进化的,而是现有雌性偏好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