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中国和美国学生的研究发现,两组人在观看照片场景时的方式截然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先前观察到的东亚人和北美洲人在判断和记忆方面的文化差异源于他们实际看到的东西的差异。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北美洲人在评估情景时往往更具分析性,专注于焦点对象,而东亚人通常更注重整体性,更多地考虑背景。然而,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些差异是源于感知认知处理的编码、检索或心理比较阶段,还是甚至可能是报告偏差的结果。
为了确定这些差异何时出现,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E·尼斯贝特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让中国和美国学生观看大量图像,每张图像都描绘了一个以真实而复杂的背景为衬托的单一主体。参与者在测试期间佩戴了眼动追踪器,然后观看了包含相同主体但在旧背景或新背景上的图片,并被要求判断他们之前是否见过这些主体。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未来继续有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报道。
正如研究团队预测的那样,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快、更长时间地专注于焦点主体,而中国学生则更多地关注背景图像。(在上图中,美国人的目光模式显示在上方;中国人的目光模式显示在下方。)这表明美国人比中国人为焦点对象编码了更多的视觉细节,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在确定他们之前是否见过给定的主体时表现更好,即使该主体是在新的背景下呈现的。
尼斯贝特和他的合作者认为,这种对物体和背景关注的差异源于社会化实践。“东亚人生活在相对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其中规定了角色关系。因此,关注背景对于有效运作非常重要,”科学家们观察到。“相比之下,西方人生活在限制较少的社会世界中,这些世界强调独立性,并允许他们较少关注背景。” 这些发现本周将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