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去年,我们的校长向我们的教职员工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会被在线学习取代吗?”
可汗学院因传播为年幼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体验的理念而受到广泛关注。K-12 教育界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普遍担心这可能会变成完全在线的学习系统;计算机可以取代教师,“在线学习环境”可以取代课堂。
在线学习系统可以取代课堂吗?是的,它可以。会吗?绝对不会。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与十年前相比,当今教育中重视的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原始信息做一些事情。为了在这个高度动态的世界中竞争,学生应该能够与他人协作,以便创造、综合、解释和评估信息。这些技能不是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学会的,而是通过发现、探究和探索来学习的。许多这些技能无法通过应用程序或网站成功教授,而必须在课堂上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
互联网改变了社会对知识渊博的人的定义。就在 21 世纪初,受过教育的人是那些对一个或多个学科了解大量信息的人。现在,我们许多人的口袋里都装着智能手机。由于这种可访问性,掌握大量信息的实际价值大大降低。在这个“信息时代”,获取事实和数据不再是受过教育的精英的专属,而是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人都可以获得。那么,作为一个社会,“受过教育的人”是什么?这个人有什么价值?哪些信息真正重要,哪些信息已经沦为琐事?
这就是课堂的用武之地。课堂不是虚拟词典或演讲厅,学生可以在那里接收孤立的信息片段,而是一个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提炼和辨别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信息的价值,以及分析偏见、评估内容和构建自己的知识的地方。
学生需要能够与其他学生合作才能达成这些新的理解。在课堂上,协作过程正在为我们的学生做好准备,让他们为我们现在更多地基于服务和面对面互动而不是商品制造(五十年前的情况)的经济做出贡献。无论学校的社会经济水平及其获取技术的能力如何,情况都是如此。由于这种转变,在当今世界,我们必须精通协作过程。
虽然在线学习在大学环境中变得普遍,但对于 K-12 教育而言,它根本不够充分。正如约翰·杜威(2002)所说,“当学校将社会的每个孩子引入并培养成这样一个小的共同体成员时……我们将拥有一个更伟大的社会的深刻而最好的保障,这个社会是值得的、可爱的和和谐的。”(第 124 页)在线学习为大学创造了更多向学生传达信息的机会,但对年幼学生的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达。相反,这种教育负担包括为学生在更大的社会中互动做好准备。
就像许多其他在线学习工具一样,这种纯粹的在线课堂理念也有其用武之地。当维基百科首次被普遍使用时,人们担心它会成为一个学术上不可靠的来源,许多教育工作者禁止学生使用它。维基百科是有价值的:它是一个有用的研究工具,可以作为获取更多信息的起点。同样,如果我们完全否定可汗学院等学习网站的价值,那将是不明智的。当学生需要加强某些技能时,这些在线学习工具可能非常有用。可汗学院的支持者称赞它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且在努力跟上课堂节奏的过程中不会忽视某些技能的强化。如果教育仅仅是关于技能强化,那么这种模式实际上可以替代传统课堂;我们作为教师知道,技能仅仅是全面教育的一个方面。
虽然技术不能取代课堂,但如果教师不利用技术进步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的多种方式,那将是他们的疏忽。现在,教师不必花费那么多时间教学生记忆事实,可以将更多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在需要学生批判性思考的层面上参与材料。技术是使这成为可能的工具。
有效的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刻而有意义的理解达数代人之久;教师及其贡献是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认为教师可以被技术取代,那就和认为在当今世界,教学可以脱离技术而存在一样,都是误入歧途。这些想法不是,也不应该是互斥的。在课堂上,必须将互动、协作和技术结合起来。
例如,我们的学生使用 Skype 与一位州议员进行了交谈;虽然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通过电脑屏幕进行的,但学生们能够获得原本不可能获得的教育体验。另一种选择,写信,不会对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虽然不应通过技术进行所有互动,但其有目的的补充使用可以彻底改变学习体验,而不会牺牲我们所珍视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技能必须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虽然每年都有新技术被吹捧为不可或缺的课堂工具,但只有一部分才值得在课堂上实际使用。我们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评估技能;我们需要将这些辨别技能应用于我们可以选择在课堂上实施的众多技术工具。
仅仅因为一种教育工具不完美并不意味着应该被忽视。仅仅因为在线课堂不能取代教师的角色,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工具没有教育价值。虽然有成千上万种技术工具可以帮助加强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将被淘汰。
参考文献
杜威,J.(2002)。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最初出版于 1915 年)
本文的早期版本最初发表于教育科技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