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英国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气候变化与农业之间的联系,这可能对南亚的粮食供应产生重大影响。
他们发现了印度平均气温上升与小麦产量下降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小麦产量直到大约十年前一直在增加,但现在已经停止增长。
来自南安普顿大学的地理学家约翰·邓肯、贾杜·达什和皮特·阿特金森等研究人员表示,预计印度主要小麦产区最近气温升高的趋势将会加剧,而这正在损害作物产量。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他们表示,炎热环境对小麦的最大影响来自夜间温度的升高。
'对气温上升的脆弱性'
达什说:“我们的研究结果突显了印度小麦生产系统对气温上升的脆弱性。我们正在为这个问题发出早期预警,这个问题未来可能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查。”
该团队是第一个使用卫星图像来确定气候变暖与作物产量之间联系的团队。这些图像是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以每周为间隔拍摄的小麦生长季图像,用于测量“植被绿度”——作物产量的指标。
这些西北印度-恒河平原的图像以如此高的分辨率拍摄,以至于能够捕捉到当地农业实践的差异。这些平原延伸到印度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的部分地区。
然后将这些数据与该地区的气候和温度信息进行比较,以检查对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夜间更温暖,危害最大
这项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降低作物产量。特别是在生殖和成熟期,更高的温度对“生产力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但造成最大危害的是夜间更温暖的气温。
在印度小麦带的某些地区,种植者一直在提前他们的种植季节,以确保作物生长周期中最敏感的时期落在较凉爽的时期内。但研究人员表示,从长远来看,由于预计平均气温会大幅上升,这无济于事。
达什说,农民将不得不认真考虑改种更耐热的小麦品种。他表示:“目前印度有2.13亿人面临粮食不安全,超过1亿人依赖国家粮食福利系统,该系统消耗了大量小麦。”
“我们希望很快能够更详细地检查农业实践,随着欧洲航天局的哨兵卫星发射升空,这些卫星将以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提供定期数据。”
2012年,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产量为9490万吨。印度实现了自给自足,并能够向海外销售一些小麦,尽管政府现在已经限制了出口。
印度的小麦产量仅次于中国。但中国正在建立小麦储备,并且现在被广泛认为比许多发展中国家更积极地为一项雄心勃勃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而努力。
达什告诉气候新闻网:“十年前,印度的小麦产量还在增长。今天,它停滞不前——而且预测显示,到2050年,平均气温将比现在高5%。这对整个南亚来说是一个警钟。”
本文最初发表于每日气候,每日气候是由环境健康科学(一家非营利性媒体公司)出版的气候变化新闻来源。